欢迎您访问十三师政务网门户网站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红星往事>> 正文
抗战生活琐忆
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老战士回忆录(三)
来源:兵团第十三师   作者:史志办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17-08-04 10:44:38

青年时期的马志恭

 

今年“8﹒15”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日。作为一名老兵,我的确有许多话想说。八年抗战,环境极端恶劣,生活异常艰难。我当时在八路军冀鲁豫军区一分区三团搞后勤工作。现撷取当时战争生活的一鳞半爪,以告示后人,历史是不能忘记的。

艰苦的战斗生活

日本鬼子每到一地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汉奸、土匪四起,把老百姓推到水深火热之中。我们八路军没有后方供应基地,军粮没有来源,只能靠当地筹粮。每个战士每天是一斤小米、五钱油、五钱盐的供应标准,但是无保证。一日三餐小米饭,一个班一小盆菜,缺油少盐。有时候没有菜,就吃点盐。过年、过节政府慰劳方可吃上一点白馍、猪肉。

四二年前每年每个战士还能发两套单衣一套棉衣,四二年后由于日本鬼子反复扫荡蚕食,抗日根据地逐渐缩小,做衣服有困难就发半成品,请老乡帮助做。每天行军打仗,没有时间洗衣服,也没有衣服换,睡觉不脱衣服,时间长了身上都长了很多虱子。战士戏称虱子是抗日虫,是光荣虫。

夜晚睡觉也是胡凑合,夏天还好混,冬天就把谷草玉米杆铺在地下,躺下就睡。不但不脱衣服,连子弹袋手榴弹袋都在身上,枪压在腿底下,躺下就睡,起来就走,什么东西都丢不了。

那时八路军战士绝大部分是文盲,为了提高部队素质,上级非常重视战士的文化学习。没有黑板就用老百姓的门板,没有粉笔就用炭块土块代替,战士没有纸和笔就用小木棍在地上画。战士们动脑子想办法用“七九”子弹壳作笔帽,“六五”子弹壳作笔杆,用“六五”子弹卡簧作笔尖,用牙刷把作笔舌头,装在一起一支钢笔就作成啦。战士们还把自己作的钢笔命名为“三八三式钢笔”。

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冀鲁豫一分区三团是个小团,每连有轻机枪一挺,步枪七十余支。品种复杂,有三八式、老套筒、高标尺、汉阳造,本地打、老铅丸、单打一等,每支枪有子弹20-30发,每个战士四个土造手榴弹,武器弹药没有供应来源,全靠歼灭敌人缴获补充。

为了适应恶劣的战斗环境,部队化整为零,搞小部队活动;又搞化零为整,攻碉堡拔据点。四二年后三团活动的区域内,敌人碉堡林立,封锁沟纵横,给部队活动增加很大的困难。为了便于部队活动,营以上干部的马全部淘汰,变全团统一活动改为连、排小部队活动。每到一地,封锁消息,隐藏在老百姓家。有时为了攻城镇,拔据点就把部队集中起来,第二天各自分开进行小部队活动。

陕北大生产

44年,我们三团进入陕甘宁边区,到达三五九旅旅部所在地金盆湾,我们在南沟打了拾余个窟洞,作为住地。每连分两个窟洞,不够住又搭了几个棚子,总算有了安身之地。南沟没有人烟,除了大山就是山沟,没有一步平地,满山遍野树木参天连路都没有,部队住下后,休息三天,从团长到战士每人发一把镢头,第四天上山开荒,把树砍倒烧掉还有狼牙刺牛敦草都很难挖。开始开荒腰酸背痛,两手血泡,但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时间长了就习惯啦。经过几个月的劳动获得丰收,谷穗儿尺多长,糜子南瓜黄磴磴。到陕北后西进支队改编为教导一旅,旅长杨得志政委张仲良,十九团、十一团和三团合编为一团,团长吴大明政委关盛志。三团改编为一团三营,营长王兴忠教导员赵辉。

四四年秋,三营住进牛武镇、少数部队在边界值勤,大部分开荒生产,打的粮食吃不完还向政府交公粮,少数人搞副业生产,开饭馆、商店、煤窑、骡马店,部队夏秋生产,冬季大练兵,创朱德射击手,贺龙投弹手,生产红红火火,练兵热气腾腾,一片大好景象。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

作者:马志恭  发表于1995年8月《哈密开发报》

马志恭生平:出生于1922年8月,山东省冠县范家寨公社马楼村人, 1940年12月参加革命,194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曾在冀鲁豫军分区、晋绥联防军教导旅、六军十六师任职,历任战士、班长、司务长、会计、粮秣员、军需副股长、粮秣股长、采购员、合作总社副主任、加工副业科长;部队转业后,曾任农五师红星面粉厂厂长、工商办公室主任,兵团哈管处参谋长、副参谋长,红星化工厂任副厂长,哈密地区公交局副局长,兵团哈管局副局长等职。1983年12月离休,享受师级干部待遇。2010年8月因病去世。

  分享到: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