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十三师政务网门户网站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红星往事>> 正文
从宝塔山到东天山
——红星医院60年纪略
来源:兵团第十三师   作者:史志办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18-03-07 11:13:24

红星医院外科综合楼


红星医院创建于1945午10月革命圣地延安,其前身是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九分院,至今建院已有60年的历史,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奋斗,现已发展为哈密地区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二甲”医院及国家“爱婴医院”。现为新疆医科大学和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教学实习医院,是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协作医院。同时是哈密地区、农十三师、哈密市医疗社保定点医院及哈密市、巴里坤县新型合作医疗定点医院,哈密保险行业九家商业保险公司唯一的定点医院。

一   白求恩精神铸院魂

红星医院从成立那天起,就以其前身是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九分院为自豪,同时也感受到了沉重的历史责任。医院一成立,他们就把“学习国际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的工作精神”和“一切为了伤病员”的大字标语书写在医院大门前洁白的墙壁上。全体医护人员以白求恩为榜样,开始从人员、病房、物资等方面进行全面建设。当时临近初冬,病房变冷,大家自制草门帘,打土块垒火墙,清洁病区环境,整修门窗,保证伤病员的有效救治和安心休养。在制度建设方面,要求各科护士每天上早班,给病人铺床、擦背、洗脸、漱口、查体温、清洁室内外卫生;建立日常护理、特别护理和服药护理制度,登记上下班移交、病情报告、饮食统计、护病记录、内外科各种护理常规及月终统计等。对医生建立了轮流值班制、查房制、病历填写、病情记录、吩咐手术记录、病历总结、死亡诊断与讨论;建立了实习医生、住院医生、主治医生的各种工作细则及值日登记等制度。

经过一年的工作,克服了各种困难,医务人员就用自己的双手在偏僻的山沟里,建起了一个比较正规化的医院。1946年7月,朱德总司令和陆定一到医院视察,他们走遍医院的每个角落,对医院的建设情况非常满意,高兴地说:“的确,你们是名副其实的自己建设起来的一所医院。”

1950年,医院跟随部队进驻哈密大营房后,医院只有国民党军队医院留下的几间旧房子,医疗用品奇缺。护理人员将纱布换了洗,洗了换,实在用不成了也舍不得丢掉;注射针头堵塞,想办法捅开再用:手术刀片钝了,自己动手磨锋利了再用。当时,节约一块纱布一根线,既是规章制度,更是一种自觉的责任。为了给伤病员解除病痛,医护人员工作之余,都是刻苦学习、钻研技术,到处找药方、寻偏方,千方百计为伤病员服务。

1959年,红星医院与师卫生处联合开办了中级卫生学校,自己动手,为医院培养了一批专业医护人才。同时,医院又自办了中草药加工厂。院长李德芳带着医务人员深入山区草原采集各种草药16000多市斤,利用大家收集的药方、偏方,制成了各种丸剂、散剂、药膏和药酒广泛用于临床。

1960年红星医院搬迁到哈密小营房的现址后,其好处是结束了野战医院的流动历史,从此有了固定的场所,医院进入了稳定的长期的建设时期。但当时的条件仍然是十分简陋的,病房和办公室在土块砌成的低矮的窑洞里,小儿科和放射科只能设在破旧的龙王庙的庙堂里。但在白求恩精神的鼓舞下,全院医护人员工作热情高涨,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医护工作做得扎扎实实。

医护人员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用心呵扩每一个病人,用忘我的工作换回病人的健康,挽救病人的生命,不但在病人及其家属中留下许多刻骨铭心的故事,而且他们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也感动着身边的其他医务人员。20世纪60~70年代,医院的水房在大坡下的河坝里,病房、办公室都在大坡上面。病房和科室的各种用水(包括治疗用水和清洁用水),全部由护士一担一担挑上来。大科室每天需10多担水,小科室也需4—5担。大坡坡度既高又陡,碰上个子小的护士挑水,非常困难,她们有难不畏难。那时病房不让家人陪护,帮病人洗脸、洗脚、洗头、剪指甲、倒屎倒尿等等生活护理,也要由护士完成,她们有苦不怕苦。那时的妇产科主任莫家奇,看到病人严重失血,就抽自己的血给病人输上,再为病人做手术。外科医生在手术前,都要反复研究手术方案,感到胸有成竹才上手术台。这种对病人高度负责的精神,正是白求恩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扬光大。

二   红星闪耀照征程

1945年IO月10日,教导二旅与教导一旅合编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旅,教导二旅野战医院与教导一旅休养连合并为教导旅野战医院。党中央、毛主席当时称教导旅为“红星部”,因此,“红星”便成了教导旅的代号,教导旅所辖的野战医院也就顺理成章的被称为“红星医院”。后来,随着建制的变更,在正式文件上先后被称为“十六师医院”、“农五师医院”、“哈管处医院”、“哈密地区农垦局医院”等等,但广大指战员、农垦职工以及各族群众始终习惯于把这所保持着人民军队光荣传统、发扬白求恩精神的人民医院叫做“红星医院”。“红星”总在人们的心头闪亮,“红星”照耀着红医人60多年的历史征程。

教导旅野战医院成立之初,两个单位的医护人员相互之间还不是很熟悉,但“救死扶伤、救治伤员”的共同信念和使命把大家凝聚在一起,投入了紧张的医院建设之中。

一年以后,部队进入延安保卫战的准备工作。医院为了让伤病员安全休养,由金盆湾的马坊村搬迁到了比较隐蔽的洛河川,并将医院分成了前方所和后方所。前方所由旅卫生部部长刘景晏带领,并成立手术组、医生班和护士班;后方所由医院院长王仲斌带领。

1947313,延安保卫战正式打响。在7天7夜的浴血奋战中,医护人员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穿梭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拼命地抢救、转运伤员、出色地完成了繁重的战地救护任务,有力地配合了战斗。

1948年春,部队在陇东屯子镇遭到马步芳82师的突袭,敌人用大炮狂轰我军,造成很大伤亡。旅卫生部副部长兼医院院长王仲斌在抢救伤员中不幸以身殉职,倒在了自己热爱的救护岗位上。这一年,教导旅的医护人员在战场上经手术救治的伤员就达到199人,换药543人,收容病员439人,教导旅的医护人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1949年1月,教导旅改称六军十六师。1949年4月以后,十六师医院紧随大部队解放了西安、宝鸡、兰州、酒泉,进军新疆。1949年底,50年代初,十六师的医务人员陆续到达哈密大营房。当时医院只有原国民党178旅医院留下的几间旧房子。医务人员就自己打土块,把病房隔开,每个房间根据面积大小设4—8张床位。没有病床,就用土块垒成平台当病床。当时全院只分内、外两个大科。

1956年11月,部队正式集体转业,成为农垦部队,医院改称为农五师医院。

1960年10月,医院由大营房搬迁到哈密小营房现址。此前这里曾驻扎过国民党军队的一个汽车团,这里原来叫龙王庙。当时条件十分简陋。冬天,各科室人员都要用煤面子掺上粘土打煤砖,供病房和办公室生炉子取暖。医务人员除日常的业务工作外,还要抽时间积肥、种菜,用以调剂病人和职工的伙食。

1972年,医院职工自己动手打土块,盖起土木结构的成“1-1型的外妇科病房和门诊部。然后,全院职工利用轮休时间,车拉肩挑,从数公里外的砖场运回红砖,盖起了砖木结构的原内科和小儿科病房。

1986年9月1日,医院门诊办公大楼交付使用,这是红星医院第一栋楼房。此后又相继建成了内科楼、外科楼、制剂楼。与此同时,还建了8栋职工住宅楼。

红星医院从1945年创建,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40多年的时间,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是十分艰苦的。在40多年里,前15年处于战争环境和流动状态,无法进行有成效的建设;后面近30年时间,经历了3年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遭受了“文化大革命”10年内乱破坏,这在客观上都制约了医院的建设和发展。

就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红星医院的医务人员,凭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凭着白求恩精神,凭着对党和人民群众的忠诚,始终把“救死扶伤、救治病人”放在第一位,始终把最精湛的医疗技术,最优质的护理服务奉献给各族患者,用红医人的汗水、泪水和聪明才智擦亮着、呵护着东疆大地上的这颗“红星”。

三   建设现代化医院

严格地说,红星医院建设现代化医院的进程是从1991年创建“二甲”医院起步的。经过十多年的励精图治、苦心经营、红星医院从封闭式的传统医院脱颖而出,发展成了“院有专科,科有特色,人有专长”,集医疗、教学、保健、科研、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师级医院。

在建设现代化医院的过程中,红星医院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依托思想政治工作,凝聚团队精神。

红星医院是由部队野战医院集体转业为农垦医院的,人民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无论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都在红星医院的各项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坚持和发扬。

红星医院实行思想政治工作综合目标管理制,突出抓好“三五”工程,即“五大建设”(队伍建设、班子建设、文化建设、医德医风建设、医院内涵建设)、“五大教育”(形势教育、法制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优良传统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五大工作”(医疗工作、工会工作、共青团工作、安全工作、综合治理工作),通过多年日积月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工作,把红星医院凝聚成了一个万众一心、攻无不克的战斗团队,把全院职工锤炼成了具有四种精神的白衣战士,这就是:爱岗敬业、荣辱与共的主人翁精神;困难面前站得出来,关键时刻豁得出去的拼搏精神;精益求精、敢当排头兵的进取精神;顾全大局、协同作战的团队精神。有了这样的团队,有了这样的精神,就能将许多不可能变成可能,就能把许多办不好的事办好。

1994年6月,在距“二甲”评审验收IOO天时,红星医院院长兼党委书记刘义林再次召开了上“二甲”誓师大会,从党委书记到每个党支部、党小组、每个党员,从院长到每个科室、班组、每个医护工勤人员,无一遗漏地全部在《争创“二甲”承包责任书》上签字。全院掀起一个责任到人、岗位到人、检查到人、奖惩到人,人人保科室,科室保医院的决战“二甲”的高潮。由于工作劳累过度,内二科主任郭茹君和内三科主任游华明两位共产党员都先后倒在了创“二甲”的工作岗位上。

在创“二甲”的过程中,制订各种考核标准共38项661条,制订各种工作制度150多种,出台了各种考试、考核、奖惩制度。同时,医院通过职工集资,找银行贷款,到团场借钱筹措巨额资金,建起了外科住院大楼,急诊室、传染科病房、制剂楼,添置了医院第一台大型医疗设备美国产CT及一批先进的医疗设备,提升了整体诊疗技术水平,还积极引进和开展新技术、新疗法38项。

经过4年多的不懈努力,1995年1月中旬,终于以927.5的高分通过自治区专家评审团的评审。1997年9月17日,又以932.1分通过兵团“二甲”复审团的严格复审,成为兵团师局级首家“二甲”医院。

红星医院又一鼓作气,1996年8月26日,又顺利通过自治区“爱婴医院”评审团的评审,成为哈密区域第一家爱婴医院。

2003年初春,红星医院成为严防死守,把好新疆东大门,切断非典型肺炎(SARS)向全疆传播的主力军。在誓师大会上,院长、党委书记带头签名,8米长的布标上签满了全院400多名医护工勤人员的名字。5月5日,院长袁德安奉命带着医院17名医护骨干奔赴非典救治医院开展工作;党委书记赵兰英带病坐镇指挥;一线医护人员随时听候调遣,严防死守;设备科、药剂科、制剂室、物业管理中心的二线员工人人争当甘愿吃苦、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医院发热门诊自4月25日至6月30日,共接诊发热患者180人次,检查外来疫区人员379人次,留观疑似病人7例,圆满完成了筛查、防治和切断疫情向疆内传播的任务。7月28日,在全国取得防治非典型肺炎阶段性胜利的表彰大会上,国家卫生部、人事部、中医药管理局授予红星医院“全国卫生系统抗击非典先进集体”称号,党委书记赵兰英代表红星医院赴北京参加了表彰大会。

近年来,红星医院先后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卫生系统纪检监察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卫生系统行业作风建设先进集体”、“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全国卫生系统抗击‘非典’先进集体”及自治区、兵团文明服务示范窗口等称号。

(二)依托人才和设备优势,打造医院品牌。

市场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在建设现代化医院的进程中,医院针对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培养各个学科各个年龄段的技术新秀,每年用于人才培养的经费达30多万元,选拔优秀的骨干医生到北京、上海、新疆医科大学等国内、省内的“三甲”医院进修学习。几年间,就培养了各类技术人才100多人。近年,医院又抓住广东援助哈密的机遇,选派各科室医护骨干到广东省的“三甲”医院进行中长期的进修学习。现在医院已经形成了老中青人才梯队。红星医院除大胆培养和使用人才外,还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2002年,医院从湖北鄂州一家“三甲”医院引进一名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并为他建立了肿瘤外科,聘他为科主任,使他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医院还出资为他购买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楼房,使他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2004年,这位年轻的专家已经晋升为肿瘤外科主任医师。

2006年,红星医院又从石河子医学院聘请了一位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朱兆川教授到红星医院工作,任外科名誉主任。

为了适应医疗市场的发展,更好地配合临床学科的进步,医院相继成立了远程医疗会诊中心、高压氧治疗中心、放疗中心、血液透析中心、骨关节病治疗中心等特色中心。并且多方筹资购置了德国西门子6排螺旋CT、直线加速器、美国数字化X线胃肠机、C型臂血管造影X线机、美国彩色B超、日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干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电子胃镜等大型医疗设备。临床学科和医技学科同步发展,多学科资源优势互补、相互渗透、使医院整体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医院成功地开展实臆了肝脏肿瘤血管瘤切除术、断臂、断手及四指断指再植术、颅内肿瘤切除术、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术等重大手术,并在哈密地区较早开展心血管介入等先进技术,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的优先发展,推动了全院各类学科的持续发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使医院的品牌效益得到凸显。近年来,医院分别获得兵团、农十三师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20余项,在国家级、省级医学期刊发表专业论文200余篇。

(三)依托优质服务,树立诚信口碑。

几十年来,红星医院的医德医风、医疗服务在哈密区域的各族患者中一直享有良好的口碑。1994年10月,《中国监察》《党风与党纪》等国家、省级刊物分别刊登了红星医院医德医风建设纪实;2001年,兵团卫生系统行业作风建设现场会在红星医院召开。兵团卫生局、兵团纠风办、兵团药监局联合发文《关于开展向红星医院学习的决定k在建设现代化医院的过程中,医院进一步把它规范化、制度化、人性化,把服务工作推向极致。在服务方面规定:1、成立护理服务中心,为所有新人院病人办理一切住院手续,并将病人送到所住的科室。2、对于行走不便的病人,无论住院还是检查,都有护理人员用轮椅推送。3、为方便病人买药,在门诊院内开设了便民药房,备40多种常用药品。4、购买了先进的中药煎药机,随时为开中药的病人煎药,不仅保证了煎药的质量,又极大地方便了病人。5、为加强住院病人的生活护理,医院把为病人送水、洗头、剪指甲,为重病人洗脚,擦背等服务定为护士的必做工作。6、为方便远道病人,当天无法出结果的检验项目,如病人需要,免费给病人邮寄检验单。7、药剂科开展了“首接处方责任制”,当药师接到不合格赴方时,必须亲自与开处方医生联系更正,不让病人来回跑,麻烦留给自己,方便让给病人。8、继续为60岁以上住院老人免费供应早餐,减少家人负担。除此之外,各科室还采取多种形式的服务。如普外科将工作人员的用房腾出来作为病人的娱乐室,配备棋类、扑克、报纸,为手术前病人和术后康复的病人提供了活动空间。特检科在炎热的夏季把自己用的电风扇搬到走廊为等待检查的病人送去凉风。脑外科为每位术后病人送上一束鲜花,以调节病人不安的心情,并要求护士在服务病人时面带微笑,以情暖人。近年来,无论是检查、抽查或自查,病人对医院的满意度都在98%以上。

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方面,红星医院的具体措施是:1、对贫困患者减免20%的住院床位费和IO%的大型检查费。2、医院继续保留黑白B超检查,凡是可以用黑白B超确定诊断的均用黑白B超检查。3、积极开展医疗下乡活动,免费为农牧民、农场职工提供医疗咨询,手术查房、会诊及双向转诊,既减轻病人经济负担,又方便了病人就医。近两年先后派医疗队下柳树泉农场、巴里坤县、奎苏乡,组织专家组到黄田农场、红星一场、二场、二堡乡等,为病人义诊8000多人次。4、严格执行物价政策,杜绝分解收费、另设项目收费、违反价格规定收费等乱收费现象。5、为合理用药,避免药费比例过大,根据临床科室收治病种的不同,规定了不同的药品收入比例,医保病人自费药品比例,医保病人平均医疗费用,若超过规定比例,将影响科室绩效奖和科室评优评先。6、在采购药品和医用材料时,购不同价格的品种,供临床医生根据病情和经济承受能力选择。能用国产的不用进口的,能用价格低的尽量不用价格高的。7、为了杜绝临床药品促销,对每月用量前二位价高的抗生素实行次月限量50%。8、对心脏介入手术明确规定了必须按照心脏介入手术的适应症,以减少病人不必要承担的医疗费用。通过以上措施,门诊每个病人单项费用由83元降到了76元,住院病人费用得到控制。全院药品收入比例,由2004年的52%下降至 46.3%,其中住院病人药品比例降到了45%。

辛勤的劳动,无私的奉献,得到了病人的认可和社会的赞誉。2005年1-9月,医院收到表扬信61封、锦旗牌匾42面。一位肿瘤患者在给医院的表扬信中写道:

“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用辛勤的汗水把病房洗刷芬芳,当患者来到医院,象回到自己家中一样。

白衣天使,职业高尚,打针送药,日夜巡视护理忙,当群星闪烁的夜晚,轻盈的脚步把患者送入梦乡。

白衣天使,恩重情长,以院为家,个人苦衷心中藏,为了患者早日康复,把青春留在病房。”

红星医院有一个光荣的过去,有一个成功的现在,必定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医院“十一五”计划的逐步实施,医院将以更加先进的设备,更加多样的手段,更加精湛的技术,更加人性化的优质服务,造福于哈密区域的各族群众,一颗更加璀璨的“红星”,将把吉祥安康的福音传遍东疆大地。

原载2006年《红星医院志》)

作者:赵知友,1944年12月出生,1952年到哈密随军。曾从事过教师、秘书、宣传、新闻等工作,新闻高级职称。2005年退休。


  分享到: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