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十三师政务网门户网站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红星往事>> 正文
追忆一名军垦战士的拓垦历程
来源:兵团第十三师   作者:史志办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18-04-10 10:16:19

2015年1月27日,与我相濡以沫57载的丁铨永别与己共同奋斗的同志和亲人,静静的走了。

回忆起我俩共同走过的岁月,是普通兵团人共同走过的屯垦之路。

1951年尚未满14周岁的你,瞒着与你相依为命、已经80高龄的祖母参了军,从东海之滨的福州市,来到西北边陲。少年丁铨肩扛比你高一截的步枪参加剿匪,你给我讲,当时年少胆小,夜晚轮到你站岗放哨,硬把前一班哨兵拦下,不要他离开,一定要人家陪你站完这班岗,才一同回去。

修筑红星一渠,你和老兵一同在东天山深处,搬运那些铺砌渠道的石块,又和湖南女兵一起推磨过代替水泥的陶粉,每天收工眼睛鼻子沾满红色粉尘。你虽还是少年,却干着青壮劳力的活计。你参加了48团(红星一场)开荒造田,在二道湖荒原修水渠、挖排碱沟、打埂、放水泡碱。你干活的时候喜欢动脑子,爱琢磨,修渠打埂你用巧劲,工效高质量好,在开荒建场之时,荣立三等功两次。

在建场开荒的日子里,你渐渐长大。农场新垦的耕地虽然还有星星点点不能出苗的碱斑碱点,但多数地块还是生长出绿油油的麦苗,这时你又为麦苗拔草灌水。1956年我从八一农学院来到红星一场,我俩相遇在麦田,你忙碌着开坝堵坝,浇灌麦田,我为麦苗生长作记录。在麦田我们相识,相知。1957年初冬我们步入婚姻,共同走过57载屯垦路。

1958年刚刚过完元旦,我们的连队就奉命集体调到吐鲁番,战士们把简单的行李装上大卡车,人就坐在行李上面,大人小孩挤在一个车厢里,颠簸两天到了火焰山下的大河沿。卸下行装,搭好帐篷,才知道来火焰山是修筑红星三渠,即现今221团的总干渠。

那时物资匮乏,当年全连只有8顶帐篷。其中一顶做伙房,一顶做托儿所,也是孩子和妈妈们的宿舍,还有一顶用来连部办公及干部住宿,剩下的五顶帐篷就只能按班分配。我和十几位女兵挤在一个帐篷里,打着地铺,床挨床,洗漱用具和生活用品都放到帐篷外边,戈壁滩上的大风,常常把脸盆水桶刮得满戈壁滚。新婚的我俩,虽然近在咫尺,也只能像牛郎织女天天相见却不能相聚,那些有孩子的家庭也是夫妻各住各的帐篷。为了家庭能团聚,有家的男人,从修渠的工地回来,又在星星和月光下面,挥舞着镐头和铁锹,在渠道两边修建了一座座小地窝子,夫妻终可团聚,孩子又可投入父亲怀抱。你也是月光下挖地窝子的男子汉,小小的地窝子进门一铺土坑作床,一只小帆布箱放在土炕上面就是我俩的书桌,有了自己的家。修渠虽然又苦又累,我们却渡过快乐的每一天,

1958年是大跃进年代,修渠的人每天劳动十多个小时,没有星期天更没有节假日,开工后没有休息过一天,仅用半年时间,就把这渠从大河沿修到了农场。连队收起帐篷,又到水渠的末端,离艾丁湖不远的一片荒漠。大家再一次挖好地窝子安好家,就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挖排碱沟、打田埂、泡碱造田的劳动中,到了1959年春天,我们连队就在这片荒原种下了水稻。此时兵团为了培养管理人才,选送一批有文化的战士到内地学习,你被送到武汉的湖北大学,学习计划统计。

毕业之后你走进机关,边工作边学习,从统计员干起,做过出纳、会计,搞过计划。60年代史无前例的文化革命,你从师机关下放到最基层的连队做会计。后来会计又被夺了权,你就和工人一同去推火箭锥打井,去修那些平地用坏的人力车,你还跟着电工,下到深深的机井里面学修水泵。后来你到农场的小学做一名算术老师。一直到70年代文革结束,你才重操旧业,从出纳一步步干到农场主管会计和财务股长。

80年代初,你从农场回到机关,到农垦局计财处搞计划工作。到了80年代中期,兵团引入世界银行贷款来发展综合农业。当时的哈管局以葡萄为主,利用世行贷款,建一个万亩葡萄基地。1983年元旦我们开始写可行性研究,到1986年长达3年多时间,曾经7次易稿,你在做好自身业务工作的同时,每次都参加撰写,起草、反复修改、打印甚至校对,每个细节都很认真。1986年6月世行专员来评估,对哈密的葡萄项目给了很高的评语。丁文波先生说:“我在中国参加评估很多项目,这是最好的一份可行性研究报告。”但是每次写稿改稿,你和几位同事都是广收资料,熬过了无以计数的不眠夜晚。

1987年葡萄项目进入实施,你被任命为项目办公室主任。起初两年,世行和国家的资金不能按时到位,不能按时给工人发工资,你跑遍能借到钱的单位,东拼西凑了一些钱给农场去买面粉和食用油,保证工人有饭吃,才能安心地管理新种植的葡萄。

葡萄基地项目,从1986年世行评估到1994年竣工验收,历经9年,你和办公室几位同事,深入连队、田间地头调查研究,然后制定出一系列适应世行项目管理的规章制度,严格管理这个新项目。与此同时,你还带领相关人员一同出去考察,又把农科院、农学院和葡萄研究所的专家请来传授技术,培养出一批技术骨干,然后组织技术人员到葡萄园里手把手给工人教技术。几年辛勤耕耘,我们克服了哈密葡萄苗期冻害等各种各样的难关,在东天山脚下的荒漠之中,建起了一个1.67万亩的葡萄基地,通过推广应用科学的栽培技术,实施先进的经营管理措施,葡萄基地年年丰收,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哈管局的“万亩葡萄基地”项目,成为兵团利用世行资金的典范,推动了哈管局远期致富靠园林战略目标的实现,为十三师园林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种好葡萄的同时,世行项目还拿出资金打井156眼,开垦荒地6.7万亩,为后来扩大棉花种植业提供了耕地。

你的作风既公且廉,该做的每件事一定会做好。世行和国家对项目的总投资亿元资金,都从你手经过,你对资金管理特别严格,建立一套检查验收制度,新栽葡萄成活率80%以上,各项工作质量达标才给拨款。你对非生产开支尽量节省,办公室的费用卡得很紧。记得有一次技术部门要开两天技术研讨会,邀请十几位基层技术员来参加座谈,你小气得只批300元做两天的午餐费,我和办公室副主任陈同尧跑遍大营房餐馆,才找到一家同意接受如此低廉费用的餐馆。

1997年底你退休了,却仍然每天早出晚归,忙碌在红星三场温室大棚的工地上。那时温室大棚种菜,在哈密还是新鲜事,你对这方面的知识也欠缺,就去书店买回许多栽培方面的书,边学边实践,深受农场欢迎。退休多年后,各个农场还来请你帮忙写相关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你写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农业、园林业,也有工业和畜牧业,你总是认真钻研学习后再动笔写,为此常常熬夜,完成了一份又一份合格的可行性研究,全都顺利通过评估获准实施。

生老病死是人生规律,你虽离去,但没有浪费生命,没有虚度年华,一生勤恳好学,苦心钻研,从一名修水渠泡碱开荒的小战士,成长为高级经济管理人才。你一生过着低调平凡的生活,却把平凡的一生真诚地奉献边疆,为兵团为十三师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十三师世行项目开垦的耕地,耕地上面硕果累累的葡萄、绿莹莹的棉田都不会忘记,你是这片土地的开拓者;哈密的大漠戈壁,天山雪峰,条条渠水都会永远记得你。

(作者:黄琼德   摘自师党委老干局编辑出版的《难忘军垦岁月》一书


军垦战士在盐碱滩上开荒造田

  分享到: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