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十三师政务网门户网站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红星往事>> 正文
挥师西进 开发博乐
来源:兵团第十三师   作者:史志办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18-06-09 00:38:10

风餐露宿,开发博尔塔拉垦区

前进一步天地宽

1949年9月底,新疆和平解放。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随后,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一兵团二、六两军5万余兵官兵从空中和陆地新疆进发。到1950年,加上和平起义的由国民党军队改编的22兵团和民族军五军,驻疆部队总人数已达17.5万多人,还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州)、县政府留用人员,全疆“吃皇粮 ”人口20万。鉴于当时的经济和粮食状况,根本无力保障给养。当时新疆军区后勤运输部百十辆汽车,日夜不停地从口内向新疆运粮,仍满足不了需求,而且运输成本又高。唯一的办法就是走军队屯垦之路。

1953年,新疆军区司令员王震根据中央指示,将全疆驻军分为国防部队和生产部队。11万生产部队在天山南北开始了大规模的修渠引水、开荒建场的大生产运动。

按照统一部署,从口内进疆的二军两个师进驻南疆,五师驻阿克苏(即今农一师),六师驻库尔勒(即今农二师);六军两个师进驻北疆,十六师驻哈密(即农五师),十七师驻迪化(即乌鲁木齐)、昌吉(即今农六师),民族军五军一部驻伊犁(即今农四师);22兵团九军二十五师驻奎屯(即今农七师),22兵团九军二十六师驻石河子(即今农八师)。以后又陆续组建了农三师(驻喀什)、农九师(驻塔城、额敏)、农十师(驻阿尔泰)。1954年,中央批准正式组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1975年兵团撤销。1982年兵团恢复后,又分别在乌鲁木齐、和田、哈密成立三个农场管理局。至此,在全疆十五个地州(市)中,除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外,都有兵团的师局、团场驻守。

生产建设兵团经过五六年艰难困苦又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各师已在天山南北建成五六十个军垦农场。特别是北疆的农七师、农八师,耕地面积已分别达到七八十万亩。唯独在哈密的农五师,奋斗了五六年才建成五六个农牧场,有五六万亩耕地,还不及人家一个农场的耕地多。那时候,兵团流传着一句顺口溜:“穷五师,富八师,不穷不富四、七师。”四、七、八师的领导到兵团开会,都是西装革履,派头十足;农五师的领导还是一身黄军装,显得土里土气,连开会都坐在后面。到1957年,由于农五师规模太小,兵团撤销了农五师番号,缩编为副师级的红星农场。1958年,考虑到农五师的前身六军十六师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又战功显赫的部队,兵团又恢复了农五师番号,但要求尽快扩大规模,发展生产。

六军十六师从当年井冈山秋收起义开始,在历次革命战斗中都是英雄辈出,战绩辉煌。就是在新疆和平解放后的剿匪战斗中,还创建了威震全军的伊吾四十天保卫战的奇迹。农五师在哈密屯垦事业发展缓慢,主要是因这里严重干旱缺水。他们先后在哈密、吐鲁番、巴里坤修筑了五条红星渠引水灌溉,但再找到大股水源已十分困难。农五师找水小分队足迹踏遍了哈密、巴里坤、鄯善、吐鲁番,甚至甘肃的明水、马莲井,都无望而归。1958年—1959年间,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三次到“死亡之海”罗布泊找水。当他们发现了当时的淡水湖罗布泊时,真是喜出望外,犹如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1959年秋,农五师师长翟振华带着发现罗布泊的喜讯和开发罗布泊的宏大计划,到乌鲁木齐向兵团第二政委张仲瀚作汇报。张仲瀚当时为自治区党委常委、兵团党委第二书记、新疆军区副政委,还兼任国家农垦部副部长,主持兵团日常工作。有雄才大略的他对农五师的发展一直十分关注。为了不使翟振华失望,他故意用平静的口气告知翟振华:“罗布泊地区国家已另有安排,是保密地区,你们不能去。农五师新的发展去向,兵团正在考虑,还要和自治区及地方的人联系,并组织技术人员去作实地勘察。要给农五师安排一个合适的、有发展前景的地方。”

实际上,张仲瀚早已为农五师找到了一片用武之地——中苏边境的博尔塔拉。他指着新疆地图最西边的一块地方对翟振华说:“在新疆166万平方公里版图上,只剩下这里还没有兵团的营盘,那就由你们去开发吧。”

博尔塔拉为蒙语,意即“青色的草原”。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简称博州),辖博乐、温泉、精河三县。那里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全州有大片肥沃的处女地未开垦。境内有博尔塔拉河、鄂尔托赛尔河、精河流经全州,最后汇入艾比湖。那里到处沼泽遍布,芦苇丛生。

博州是边境地区,与当时的苏联有370余公里的边界线。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关系很好,所以中苏边境一直是有边无防。但到了20世纪中叶,中苏关系恶化。两国在新疆有2200多公里的边境线,北边有农九师(塔城)、农十师(阿尔泰),南边有农四师(伊犁),就博州这里是一个“豁口”。当时,从博乐通往苏联的中苏铁路还在修,还计划在博乐阿拉山口建一个西北最大的边境通商口岸。张仲瀚饶有兴致地对翟振华说:“农五师一手把新疆东大门哈密,一手把新疆西大门博乐,这可是‘二虎把门’啊!农五师将来可在阿拉山口建一座小巧玲珑的友谊城,要让人家外国人一进新疆就有一个好印象。”

1959年底,翟振华再次去兵团司令部,向张仲瀚请示开发博乐事宜。张仲瀚又作了更为具体的安排。此时的翟振华已兴奋不已,热血沸腾,当时便提出赶回哈密,立即组织人员赴博乐。一是与地方政府领导联系,二是进行实地勘察。深谋远虑的张仲瀚此前早已和自治区有关部门及博州领导取得联系,同时也提前派兵团规划勘测队去博州初步勘测过了。他还顺手取出自治区党委农工部吴鉴群部长给博州领导关于自治区同意兵团农五师开发博乐,并请博州领导给予以大力支持的一封信,交翟振华转交博州领导。

1959年12月28日,翟振华带着15人的先遣队,由哈密直奔博乐。1960年1月14日,先遣队经过16天的长途跋涉和紧张工作,完成预定任务后又返回哈密,接着就召开师党委(扩大)会议,专题讨论研究开发博乐事宜。会议决定:师领导分成两套班子,一套班子由师政委陈晓岚负责,继续抓好哈密农牧工交各项工作,同时做好抽调西征干部、职工的思想动员和相关准备工作;一套班子由师长翟振华挂帅,还有副政委石含瑛、副师长尹纪来等前往博乐,组成西线指挥部,主抓开发新垦区工作。会议还决定,立即派人分赴西安、兰州和当时兰新铁路通车点尾亚,为新垦区招募新工人。

那时候,口内到处闹饥荒,有些地方开始饿死人。大量的内地农民到新疆逃荒保命。兰新铁路刚通车到哈密以东100多公里的尾亚,尾亚车站人山人海,一片混乱。全疆许多单位都在这里设招聘站、接待站招募人员。那些逃荒者当时被称为“盲流”。他们也不问干什么工作,甚至也不管工资多少,只关心每月粮食定量多少,能不能吃饱肚子。农五师在尾亚的招聘站,很快就招募到大量的“盲流”工人。

艰苦卓绝的二次创业

1959年至1960年的那个冬天特别寒冷,就连哈密也下了30—40厘米厚的大雪。但在这严寒的冬季,农五师开发博乐的工作却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

师党委决定,先在新垦区建设6个农场,即红星十一场到红星十六场。并决定哈密一个老场抽调人员到博乐定点开发一到两个新场。如红星一场调人开发红星十六场,红星二场调人开发红星十二场和十四场。抽调人员主要是干部和技术人员,一般农工主要是招募新工人。

1960年元旦过后,农五师在哈密的红星一场、红星二场、军马场、青年农场、一牧场、工程大队、云母矿等单位,已抽调干部、技术人员3000余人。他们乘大卡车浩浩荡荡向西进发。出征前场面是那样动人和悲壮:战友依依惜别,互相鼓励;夫妻含情脉脉,难舍难分;母子挥泪告别,道不尽的叮咛与祝福……为了兵团和农五师的屯垦大业,他们只能舍小家顾大家,义无反顾地登上新征程,去迎接新的战斗。

那时新疆的路况普遍很差,车况也不佳。从哈密到博乐,一路顺利要走6天,出点故障就得走八九天。为了安排沿途住宿,农五师在鄯善、吐鲁番、乌鲁木齐、乌苏、五台、精河还设立了接待站。

从哈密各农场抽调的几千干部、职工加上招募的新工人,农五师西征人员近万人。农五师运输连汽车加上兵团汽二团支援的汽车共50多辆,在不停地往返运输。从哈密到博乐1000多公里的运输线上车水马龙,场面十分壮观,在-20℃至-30℃的天气里乘坐敞篷车长途跋涉,人们戴着棉帽子,穿着棉大衣、毡筒,照样冻得够呛。许多人腿都被冻僵,到站下不了车,只能靠别人搀扶才能下车;有些人的春节则是在征途上度过的。

由于在哈密就事先把西征人的去向确定了,到博乐稍事休息,西征大军就直奔目的地——待开发的农场。那是什么“农场”啊?除了温泉的红星十二场还有几件民房可以栖身外,其余农场的“场部”,其实就是当时牧民废弃的马号、牛圈。至于“连队”,就是钉在茫茫雪原上的一个木桩子。

让我们摘录一段当年开发者的回忆录吧——

“下车吧,这就是我们的家,盖天睡地多自在!”

“到家了。”男同志扑通扑通跳下车。雪没过膝盖,屁股在雪上一坐下就是一个坑。

妇女下车了,她们没有男人那么豁达,但是她们比男人感情更丰富、更刚强。她们站在雪中抱着孩子,浑身发抖。望着眼前的“家”,恨不得扑倒在雪上大哭一场。但她们没有这样,她们紧紧咬着冰凉的嘴唇,眸子里闪着泪花——那是女人刚强的泪花啊!

人们以车为单位,一齐动手清雪,铲来芦苇铺在地上,行李卷一铺就是床。这时,雪原上燃起一堆堆篝火,人们在篝火旁,每30人盖一顶汽车帐篷,不脱衣,不脱鞋,你挤着我我挤着你。就这样,人们拥抱着农场的处女地进入了梦乡。

这就是红星十五场建场的第一天。

让我们再插述一段1964年的事情——

由于农五师开发博乐初期正是国家亟需粮食的时期。师里把主要精力放在开荒种粮上,农场的住房建设相对滞后。农场场部、连队都是土平房、地窝子。1964年春天,有一批从北京、河南转业的解放军和公安战士,连同他们的家属近3000人被分配到农五师博乐各农场。他们看到新疆农场如此荒凉的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个个都惊呆了:这难道就是他们今后为之奋斗一生的第二故乡?

特别是从北京警卫师转业来的战士,他们原来生活在首都,工作在中央首长身边,现在一下到了这戈壁滩上,连个像样的房子都没有,反差太大了。汽车开到农场,他们坚决不下车,闹着要回去。他们在汽车上硬是坚守了两三天,谁来动员、劝说都没用。这时,来了一位身穿黄军装、满头银发的老人。他就是老红军、时任农五师副师长的张顺国。老人以长辈的口吻,亲切动员他们下车。但这些年轻人就是不领情,叫喊着要回口内。老人震怒了,他解开上衣,袒露满是伤痕的身躯说:“年轻人,我张顺国为革命奋斗了一辈子,负了6次伤,有几次都到阎王那里报到了,可人家不要我,又回来了。如今我还奋斗在这戈壁滩上,你们有什么资格和本钱向党和人民讲价钱?现在我以一个老兵的身份命令你们立即下车!”这些青年人一下子被震住了,大家纷纷下车,忙着安置新家。后来,这批转业战士为农五师开发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

19603月初,农五师西征大军已基本到达各农场开发区,并着手开荒、备耕工作。

万事开头难,农五师开发博乐真是难上加难。

他们面临的第一大考验就是寒冷。博乐比哈密冷的多。大家白天干活还好一些,夜晚真难熬。没有住房,大家就挤在四壁透风的牛圈、马号、帐篷里,都是戴着棉帽子,穿着棉大衣、毡筒睡觉。到第二天早晨,人们的头发上、脸上、胡子上、皮帽子上都结了白白的冰霜。女的成了“白毛女”,男的酷似“圣诞老人”。从哈密各场抽调的人员,按规定家属、小孩暂留哈密,一个男同志还好过一些。特别是那些招募的新工人,他们许多都是妻儿老小,拖家带口,许多女人、小孩半夜里冻得直哭。担任修渠任务的工程营,有100多人被冻伤。

饥饿时他们面对的第二大考验。当时博州三县只有9万多人,粮食、物资都很充裕。仓库里粮食满满的,商店里什么货都有。可一下子增加了农五师的近万人,很快仓库里的粮食被调空,商店里商品被买缺。最后连吃饭碗都买不到,有的人只好把挖地的铁锹洗干净当碗用。当时全国粮食紧张,农五师西线人员每人每月粮食定量只有14公斤,而且全是原粮。很快就连这个供应标准也不能保证。兵团只好从四、七、八师调粮支援。调来的粮食大多的高粱、糜子和未脱粒的包谷棒子。博乐当时还没有面粉厂,当地人吃面粉主要靠几盘水磨和老百姓家的毛驴拉磨磨面。1万多人的吃面粉问题根本无法解决。各连队食堂除了每天早晨供应一餐包谷面、糜子面、白菜糊糊外,中午、下午每人发两个生包谷棒子,自己找火烤了吃,找不到火就啃生包谷棒子。吃原粮难消化,吃什么拉什么身体吸收不到营养。由于营养不良,加上繁重的劳动,许多人患了浮肿病。为了填饱肚子,有人挖菖蒲根,有人打骆驼刺磨粉充饥。有人因误食有毒的植物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肚子里没有油水,所以饭量都很大。师勘察设计队有个叫何容的,一顿能喝一桶菜糊糊。别人就叫他“何一桶”;还有一个叫柯柏山的,一顿能喝九瓢菜糊糊,大家给他起个外号叫“柯九瓢”。领导干部也和大家攻读饥荒,同喝菜糊糊,啃包谷棒子。

人们面临的第三大困难,就是交通不便。当时博乐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加上雨雪多,到处是水坑、泥滩。整个博州除了有3辆领导乘坐的吉普车外,几乎再没有汽车,全靠马车搞运输。给农五师运粮的汽车经常陷在泥坑里。参加开荒、修渠的军垦战士,经常因粮食运不来而断炊。大家不得不停下紧张的劳动,到精河去背粮。有两个驾驶员开一辆汽车往温泉红星十二场运粮,途中汽车陷到泥坑里,两人只好把车上粮食一袋一袋卸下了,汽车驶出泥坑,再一袋一袋装上车。就这样卸了装,装了卸,从博乐到温泉90公里的路程,整整走了5天。指挥部的领导下团场指导工作,也全靠步行,一走就是三四天。经常脚上磨起血泡,连袜子都脱不下来。有时还要趟水过河,河水冰冷刺骨,两腿冻得麻木难忍。

开荒造田遇到的第四大困难时没有机械。原来从前苏联订购的拖拉机、播种机,应在1960年春天运到。可对方违约,说要等到秋天才能运到。当时农五师党委提出,开发博乐当年播种,并做到一年粮食自给,两年有余,三年向国家上交商品粮。没有机械,大家只好用铁锹、十字镐、坎土曼开荒,也要做到如期播种。战士们不但要突击开荒、播种、挖排灌水渠,还要搞营房建设。生产任务十分紧迫,大家在吃不饱的情况下,发扬了兵团人艰苦创业、不怕困难的精神拼命苦干。

沉睡了亿万年的博尔塔拉荒原,在1960年春天苏醒了、沸腾了,到处是红旗招展,人欢马叫。工地上高音喇叭不停地播放着劳动竞赛的喜讯和催人奋进的歌声。为了鼓舞大家的劳动热情,各农场还组建了业余文艺演出队到工地演出节目。各连队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垦荒大军的生活是艰苦的,劳动是繁重的,但精神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他们个个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到处传出创造高工效的喜讯。

1960年,农五师西线开荒造田取得了首战告捷的可喜成绩:当年开荒、播种两万余亩,获得了丰收,实现了粮食自给。6个农场初具雏形,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展顺利。由于开发博乐前景广阔,196010月,农五师成立博乐农场管理处。19632月,农五师工作重点西移,师部由哈密大营房迁至博乐。农五师在哈密的商贸交通以及红星剧团、红星医院的大部分人员和设备也随师部西迁博乐。在哈密的农牧工交企业和事业单位,由新组建的哈密农场管理处管辖。

一段插曲

1962年春天,苏联利用在伊犁、塔城的苏侨协会大肆欺骗、煽动当地中国居民外逃。到了5月,已有6万多中国居民携家产、赶牛羊逃往苏联(今哈萨克斯坦),博州的形势一下子紧张起来。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公开冲击州党委、州政府。他们抢夺枪支,寻衅滋事,甚至在博乐街头贴出了一些反动标语,气焰十分嚣张。面对这种复杂情况,农五师机关和各农场立即组建民兵连、民兵营。民兵们荷枪实弹,全副武装,在博州城游行示威。他们还和博州人武部的战士一起巡逻放哨,坚守要害部门。与此同时,他们很快地在通往苏方的阿拉套山5个山口建立了边防站,严守国门,阻止边民外逃。这些举动极大地震慑了坏人,确保了博州边境的安宁。

苏方咄咄逼人的挑衅与侵扰,引起了中央和自治区领导的高度重视。为了加强边防,同年夏天,自治区党委下发了《关于建设边境农场的几个问题的通知》,提出要在中苏边境建立纵深1030公里的边境农场带。同年底,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王恩茂又批复了《关于博尔塔拉地区建设边境农场的几个问题》的文件。《批复》指出:“沿博尔塔拉河以北地区是自治区中苏边境的重要部分,在这些地区建设一批实行劳武结合的现代化边境农、牧、林场,对于巩固边防、促进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国民经济发展和增加自治区商品粮食,都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同时指出,“农五师近期规模是垦荒六七万亩,以后逐步发展到100万亩左右。”

1962年到1969年,兵团又先后将博乐地方国营友谊农场、农四师三牧场、兵团商业处红旗二农场、兵团工一师沙山子农场、温泉农牧场、农七师高泉农场托托分场、兵团工二师131团等农牧团场都划归农五师。农五师将新建农场和划入的农牧场统一整合,按照兵团统一编号,建成“8191”编号的11个全建制团场,耕地面积38.4万亩,人口65000余人。同时还建成了一批工交建商企业和文教卫生事业。农五师机关设在博乐杭州路。一个生机勃勃、前景美好的新型垦区屹立在中国西部边境,成为我国2200公里绿色国防屏障的重要组陈部分。

今日农五师

由于农十三师与农五师同根同源,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割舍不开的“血缘”关系,笔者曾因工作多次到农五师,每次都感到那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坐落在杭州路的农五师机关及所属企事业单位高楼林立,几乎占了博乐城区的“半壁江山”。地处温泉县高寒山区的88团场,那里虽然不能种棉花,但农场的小麦连创高产,洋芋深加工效益可观。这个团场十分重视教育,学校建的漂亮,教学质量高。据说连温泉县教育局长的孩子都要送到88团学校学习。这个团场还培育出全国著名男高音独唱家王宏伟。地处精河县的83团场,不但棉花产量高,还盛产枸杞,是新疆的枸杞之乡。团场经济效益好,职工生活水平提高。早在20世纪90年代,这里已是一个楼房连片、马路宽阔、环境优美的农垦新城了。在博乐市塔斯尔海的89团场,是农五师规模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团场。每年十七八万亩棉花,为国家和团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团场城镇化建设、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精神文明建设不但走在农五师和兵团各团场前列,多项工作还获得全国先进单位殊荣。1997年笔者去89团场参观,那里的团部建设的规模和档次就比农十三师师部大营房还大还高。

前年10月中旬,农十三师老干局组织部分离退休干部到农四师、农五师、农八师参观,笔者又有幸前往。在农五师,我专程采访了当年从哈密奔赴博乐,亲自参加了开发农五师新垦区全过程的王岚震来人。老人已76岁,但精神很好,仍在为全师老干部工作奔忙。他身兼农五师师机关老年活动中心主任、农五师老年诗书画协会主席和老年体协主席,除了每天做大量组织协调工作外,还经常挥毫泼墨练习书法,并有多幅作品在兵团、自治区展出。

在谈到当年农五师开发博乐和今日农五师的发展,王岚震老人激动不已,充满了自豪和欣慰。

40多年来,农五师两代军垦人艰苦创业,阔步向前,目前总耕地面积已达100万亩。除20万亩园林外,每年播种面积达80万余亩,并有60万余亩完成了高科技节水浇灌工程。2006年,全师生产优质皮棉150万担,平均亩产皮棉150公斤以上。小麦单产由当年的15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5万亩红提葡萄已经入盛果期,产品销往内地和中亚各国。酱用番茄、色素菊花、留兰香精油、精炼棉籽油、加工牛羊肉,为团场创造着与日俱增的效益。

农五师在做大做强农业的同时,在发展新型工业方面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全师确立了“增能源、强油脂、拓建材、育矿化、精农副新产品加工、做强做优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把农五师建成兵团西部经济强师”的发展目标。他们依托新上市的股份,建成投资1.8亿元的5万锭精梳紧密棉纺企业;与农四师合资,年产新型水泥60万吨的博乐南岗水泥正在安装设备。两个总产700万米的织布厂,和两个总装机容量3000千瓦的水电站正在加紧建设。阿拉山口20万千瓦风力发电厂一期工程已获批准,并引入国家风力发电规划。投资3.5亿元,装机容量4万千瓦的阿拉山口风力发电项目和投资1.3亿元,年生产生物柴油5万吨项目,也都获国家批准,正在做前期准备工作。

2006年,农五师实现GDP13.32亿元。农牧团场人均收入45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00元。

(作者:徐加刚    摘自师党委老干局编辑出版的《岁月留痕》一书)

  分享到: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