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十三师政务网门户网站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红星文艺>> 正文
那些远逝的声和影 (六月冷雪)
来源:兵团第十三师   作者:文联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17-11-13 10:15:22

半导体收音机

难得的一个周末,路过时代广场,树荫下有位老人坐在椅子上手里拿着时尚袖珍收音机听京剧,再往前走还看到健身广场上一个精致的音箱播放《牧羊女》,让人忍不住想说:生活真好!

瞬间一瞥想起了曾经拥有现已失去应有功能的最爱。那时,流行“三转一响”,其中“三转”即“自行车,手表,缝纫机”都不是我想要的,最倾心的是那一“响”——“收音机”。梦想着何时才有一台让我听遍好声音的一“响”呢?因为家庭条件的限制,心里想的也是不能说的。

有一次父亲去县城回来,我们抢着翻父亲的包,还以为像往常一样仅仅能翻出桂花糖等美味,谁能想到包里还有一块红砖那么大的小纸箱,打开一看,惊喜得嘴张开都合不上了。

父亲说这是 “熊猫”牌半导体收音机。当时根本不懂什么牌子呀导体啊,只要有声音就行。

和弟弟们眼睛都不眨一下地看着父亲抽出天线,调好音量。

那天大约是下午6点左右,突然一个清脆爽朗的童声溢满了房子“哒嘀哒,哒嘀哒,小朋友们,小喇叭开始广播了!”孙敬修爷爷出场讲故事,那个激动没法形容。后来,这个节目是每天的必须,放学时间稍微晚一点,会狂奔回家赶上收听。再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闪闪的红星》、《穆斯林的葬礼》、《李自成》、《夜幕下的哈尔滨》等等经典故事都来自收音机。直到父亲又添置了14寸的彩色电视机,半导体收音机的热情才被电视机霸占了。

进入网络时代,铺天盖地的电子产品让我们眼花缭乱,诸如mp3mp4播放器、随身听、车载收音机、高清视频播放器等,传统的收音机早就归到废品一类。但它也有独到之处,比如不需要流量,除了用电,还可以用电池,但传播的速度和本身具有的功能与智能电子产品却没有可比性。不过我依旧对它情有独钟,怀念那一份曾经的快乐;一份难忘的精神大餐;一份生活赐予的幸福时光;更重要的是那一份恩重如山的父爱……

电影放映机

伊吾县前山乡文化能人叶尔汗·哈力克收藏着一台红旗牌电影放映机,他说:“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我和很多人一样,把看电影当成是最开心的娱乐,当时就想当一名电影放映员,可后来也没当成。2001年,从部队转业,开始爱上了收藏并收藏了这个宝贝,不仅圆了少时的梦想,也收藏了一段历史。”

曾经当过放映员的王师傅说起那个时代的电影,深有感触。他说,同样是看电影,每一代人的记忆都不尽相同。除了影片内容的差别,还在于放映的形式。对于成长在上世纪70年代的人来说,坐在场院里看露天电影,听着老式放映机“哒哒哒”的声音,在当时是件奢侈的事情,现在想起来都很难忘。在当时最先进的就是上海八一电影机械厂制造的电影放映机了,产品曾远销海外。

上世纪70年代初,村庄里人口最密集的时候算是看露天电影。那时也没固定播放点,地形开阔、宽敞是首选。有树木时就用四根绳子拉住或长或方的幕布四角,并牢牢绑在树干上,扯得平平展展,没有树木的场院就栽两根粗壮的木杆绑幕布。

白生生一块幕布高高挂起时,扩音器对着村庄播放一曲京剧“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听到字正腔圆的京剧,大人娃娃难掩兴奋。家家抓紧做好眼前的活,远处的抓毛驴套车,近处的搬椅子提凳子,有的人会赶10公里左右的路追电影。天一黑,密密麻麻的人群已挤满了场院,说话声压住了歌曲,小孩互相追逐着串来串去,大人们也劝不住,你推我搡,拥挤的没有一点空隙。吵闹声、吆喝声、咳嗽声混合成一团,脚下扬起的尘埃,被一束灯光透视的真真切切。

那时候,放映员最自豪的事就是不急不慌打开绿色的箱子,一件一件摆出工具,刺啦啦声音响起,胶片轮子开始缓缓转动,明亮的一束光由近到远,由细到粗,准确地投在雪白的幕布上时,人们的吵闹一下就没了。

王师傅说,他当时用的就是35毫米固定式有声电影放映机,就是把影片上记录的影像和声音,配合银幕和扩音机等还原出来的机械设备。

电影一开始演,只要胶片不夹住也不断,电影能够连续播放人就闲了,回头朝后一看,奥吆,来迟的人,有的坐在农户的房顶上,有的爬上高高的草垛,胆大的居然上了树枝杈,小孩看不见只得由大人抱起来,或骑在父亲的脖子、肩膀上。

今天坐在家里沉迷网络和数字电影的8090后们,哪个会想到曾经在黑咕隆咚的夜里,有那么一群热血村民或踩着咯吱咯吱的积雪或踏着尘土跑到老远的村庄,踮起脚尖,伸长脖子挤挤搡搡的去看露天电影的奇妙呢?

  分享到: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