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十三师政务网门户网站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红星文艺>> 正文
忆马骥夫先生 (王硕东)
来源:兵团第十三师   作者:文联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18-02-23 16:10:32

到新疆工作以后,原内地的手机就很少打开。计划近日返沪,顺手打开翻看短信,一条陌生号码的信息令我惊疑:“王老师你好,我父马骥夫于425日去世,……”。原本轻松的心情一下凝重起来,泪水盈眶。马上回拨,电话那端,马骥夫先生的女儿暗泣声声,忧伤的告诉我:其父已于半月前去世,按老人遗愿,短信告之,以辞故友。

先生已逝,遥寄哀思。马骥夫的音容笑貌浮现在脑海,与马先生交往的一幕幕也历历在目。

马骥夫,河北省隆尧县一个平凡普通的退休干部,创办了一所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特色的学校——隆尧任之学校,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却是一个历经坎坷、命运多舛,身患重疾、口不能言,只能用纸笔说话的人。

1999年春天,我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挂职,从事“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在全国共青团组织的实施工作。 一天,我收到一封来自河北省隆尧任之学校的来信,信中介绍了任之学校的办学特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古诗文诵读。他们看到《人民日报:让民族文化血脉相传——海内外学者畅谈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专题文章后,要求中国青基会把任之学校作为试点,率先实施古文诵读工程,提出了实施方案和推动措施,信的落款马骥夫、韩兰菊夫妇。

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是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面向新世纪在全国青少年中开展的新希望工程,旨在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青少年一代,激活传统,继往开来,使中华文明代代相传,让21世纪的中国人真正站在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历史巨人肩上,面向世界,开创未来。隆尧任之学校的理念与我们工程的宗旨太契合了!于是,我迅速回信,请马先生夫妇进京,共商诵读工程实施试点事宜。

不久,马先生来京。这一见面,让我惊诧不已:马骥夫高高的个头,清瘦的面容,瘦骨嶙峋,手提黑色布兜。我向他问好,马骥夫张了张口,没有发出声音,夫人韩兰菊却抢着回答我。难道马先生是哑巴?我甚为惊愕!接着,马夫人介绍说,马骥夫做了两次手术——以肠代管食道全切除特大手术和喉全切手术,不能说话,每天只能进二两食物,手里需常拿一小包,装有小饼干和奶瓶、笔和纸条,饿了吃几口饼干,渴了喝口奶,与他人交流,只能掏出纸与笔,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随即,马骥夫拿出小纸条和笔,写出“你好”二字和我打招呼。那一次的交流,虽然是用声音和文字的交谈,有些不便,但因有共同的话题、共同的理念,气氛十分畅快。出于对马骥夫先生的感动, 我们决定由中国青基会赠书,支持隆尧任之学校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

半年以后,我又接到马骥夫先生的来信,汇报任之学校诵读活动开展情况,要求中国青基会组织去观摩教学。我向领导汇报,决定先去实地调研一下,再总结经验,组织观摩。

1999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我踏上了去河北隆尧的路。火车从北京到邢台,又换乘汽车,折腾了大半天,到隆尧已经是下午了。隆尧县城不大,但任之学校的名气很大。从汽车站出来,一问路,行人便告诉我怎么走,到哪个路口怎么转弯。

任之学校校园很整洁,放学后只有几个晚走的学生和几个打扫教室卫生的学生,马骥夫夫妇陪我到各个教室边走边看。我随手拦住一个小学生,问她能不能背诵几段古诗古文。小姑娘翘着马尾辫儿,没有一丝胆怯,张口就来:

“德比于上,欲比于下……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惊叹!大大的惊叹!

小姑娘身边的小男孩,应该是她的弟弟,大约只有四五岁,也随着姐姐一起向我背诵。

我问他:“你几岁了?”

“我不知道,我爸爸知道。”

“你爸爸叫啥?”

“我不知道,我妈妈知道。”

孩子的回答引得我们哈哈大笑。马夫人告诉我,这是学校邻居的孩子,每天跟姐姐一起来,也学会背诵诗文了。

看着孩子离去的背影,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一个孩子,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年龄,不识字,不知道自己父母的名字,但通过背诵古诗文,中华传统文化已深深植根于他,幼小的心灵已留下了传统文化的烙印。他可以不懂诗文的含义,但心中已有文化的传承,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文化会给他做人的方向、做事的力量,给他思想的熏陶、灵魂的支撑、情操的素养,这不正是我们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实施的要义吗!

晚上,马骥夫先生邀我到他们家:简易低矮的抗震房,几乎没有什么家具,一箱一箱的书,一摞一摞的书,挨着墙码了一人多高,仿佛进到了书库,进到了图书馆。我们倚书而坐,与马夫人聊天,聊马先生的过去和现在,马骥夫时而写纸条插话。我对马骥夫有了立体的了解:?幼年丧父,青年时期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身处逆境,晚年又患食道癌,做了两次大手术。自幼以圣贤为榜样,苦读诗书,从传统文化中寻觅思想的火种,学做人、学做事,在艰难困苦中没有倒下,民族文化是他的精神支柱。他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长期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奋笔疾书,奔走呼号。

夜聊话长,不觉已是午夜,我要出去找招待所,马骥夫写字条“如不嫌陋,就住家吧”。他们腾出女儿的床,铺了一床新被褥,让我住下。

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回想马夫人讲述的马骥夫的人生故事、坎坷命运,我夜不能寐。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中的几句话萦上心头: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是啊,马骥夫不就是这样的人吗?身居陋室、心系天下,人生曲折、人格伟岸,物质贫乏、精神富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真正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

清晨,朗朗的古诗文诵读声,成为隆尧小城任之学校的一道风景。因任之学校传承传统文化的特色教育,隆尧小小县城凭添了几分书香,隆尧人也因马骥夫先生而骄傲。200011日,经中国青基会推荐,任之学校选拔了4名学生代表,到北京参加了“首都各界迎接新千年新世纪活动——中华世纪坛开坛仪式”和“诵读千古美文,迎接廿一世纪——全国少年文化交流活动”。他们和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名少年儿童一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集体诵读《少年中国说》等经典诗文,在国家图书馆广场传递中华文明火炬,小小县城一时轰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更是国家的软实力。而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华夏大地已蔚然成风,传统文化教育已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中央电视台《中华诗词大会》、《汉字大赛》、《中华成语大赛》等栏目吸引亿万观众,优秀民族文化正在浸润、滋养新一代青少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随着一代新人的健康成长,他们将不仅仅受益于中华千古美文的滋养——“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位卑不敢忘忧国”的境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德原则……这一切,中华传统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精神资源,也正在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自信和自豪。这里面也必然会有一个个像马骥夫一样,为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为弘扬传统文化接力付出的人。

马先生在天之灵,应感欣慰。是文,悼忆之。

  分享到: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