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十三师政务网门户网站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十三师动态>> 政务要闻>> 正文
想不到咱也成了“城里人”
来源:兵团第十三师   作者:新闻中心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18-11-14 10:24:48

1998年,他原单位面临破产;

2001年,他奔赴兵团求生;

2008年,他把火箭农场自家平房从3间扩展到5间;

如今,他住了楼,开了车,年收入10多万元。

他叫赵建国,是火箭农场一连职工。

11月6日,在他的三居室,“从库房——平房——楼房,从吃不饱——吃得饱——吃得好,从自行车——摩托车——小轿车……”这个皮肤黝黑、目光深邃的中年汉子掰开手指头给记者讲述这些年他们家的巨大变化,他发自肺腑:“想不到,在兵团,我们成了‘城里人’!”

(一)

1996年,赵建国成了河南省平顶山市矿务局一下属单位的工人,负责运输煤矿所需要的材料,这是个好单位,工资每个月有1000多元,逢年过节福利也好,人人羡慕。他走到哪儿“咚咚响”,腰板挺得直直的。

谁曾想,没几年,它就垮了。2001年,该单位正式宣布破产。

看着家里的4个孩子,赵建国和妻子脸上布满了愁云:往后的日子该咋过?

那会,新疆大量招人。当时,原单位和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沟通后,决定对下岗工人进行分流。

厂长周金亭找到了赵建国:“你要去,这边给安家费,那边给地给房;要不去,每月200元退休金,你咋考虑的?”

“去,不去咋弄?”当时赵建国35岁,正好符合年龄标准。

就这样,2001年4月,大约有四五十户人家来到了八师134团。

“家家给一座院,三间砖瓦房,进屋一四方小桌,四张桌椅板凳,床是席梦思的,可美!”说到这儿,赵建国抬头望西,咧开嘴笑了。

“前有院,后有殿,中间是座金銮殿!”这是当时兵团为了把他们留住,专门为其修建的。

4月,石河子的雪还没融化,天寒地冻却挡不住他们的笑声。

“我们刚到的那年,团场把所有人都纳为职工,每人给了2500元补助,再加1吨煤,过冬衣服啥的都给……”

“一家给40亩棉花地,那会还没有机械作业,全靠人工,那会是大水漫灌,水太大,浇地得打埂子,这是最重的活,埂子约60厘米高,60厘米宽,150厘米长。”

“太苦了。”说起刚来时的辛酸,赵建国的妻子高晴云唏嘘着。

同去的都是在厂子里上班,没下过地的人,头一年也没啥收入。大伙儿人心浮动,“不行啊,另想辙吧。听说,哪哪哪厂子招人,工资高!”

不到一年,这个“河南村”只剩赵建国一家了。渐渐的,赵建国听闻这户发了,那户有钱了,他也不由泛起了“小心思”,听他们说,哈密不错,厂子多,工资高,离家也相对近一点。

第二年开春,赵建国找到了当时134团的连长马昭君。

“连长,我们家还有两个娃,我想多挣点钱把他们接过来……”

“哎,行吧!要是想通了,给我打电话。”得知他们去意已决,马昭君也没多劝。

(二)

2002年3月,赵建国一家辗转到了哈密市。这一个月,大南湖——西戈壁——哈密市,搬了六七次家,挣到了不够吃饭的钱。

3月底,在一老乡的帮助下,赵建国来到了火箭农场一连,连队接纳了他们,并给了双职工身份,还分了半个条田的地。

没地方住,连队把库房拾掇出来。库房面积不小,就是冬不御寒,夏不遮雨,一刮风,沙土顺着缝缝子掉下来。

那几年,来新疆种地的人不少,但留下的却不多。“咦,这一家子,种一年,明年绝对跑掉了!”邻居在地头说着风凉话,也不避他们。

这半截子条田约有60亩地,是荒地,与棉花相比,野草更像是这儿的主人。他们第一年种了10亩西瓜,50亩棉花。天天泡在地里,早出晚归,跟打仗一样。

头一年,拧着一股子劲,可是方式方法不对,作业不科学,棉花卖了后算了算,3000块钱。

“爸妈,咱们回老家吧,这儿太受罪了!”已在火箭农场学校上学的大女儿赵露丝哀求。

“不行,我们已经负了兵团一次,不能再当‘逃兵’!”赵建国很是坚决。

2003年,他们找了技术员、连长,寻求解决办法,耕地、泡地、拔草……

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他们在“土坷垃”里种出“金疙瘩”,

当年,他家棉花收入3万元。

“这老赵家真能吃苦!”邻居开始夸他。

年末,他们把老二、老三也从老家接了过来,“娃儿们,爸妈能养得起你们了!”火车站,夫妻二人一把搂住孩子,愧疚不已。

(三)

问及最难忘的一件事,赵建国眉头一下拧成个“川”字,犹豫了许久。

“我吃过老鼠屎!”他终于开口。

2002年,赵建国一家刚到连队,人生地不熟,每天中午都是赵建国提前回去做饭,然后妻子、孩子们相继回家吃饭。

有次,他买到了一包过期挂面,等下到锅里才发现有不少老鼠屎。因为刚来,不敢惹人,更不敢浪费,煮熟后,把老鼠屎挑出去,赵建国就忍着吃了下去。

“告诉孩子们后,他们干呕了好久……”当晚,妻子捂在被子里小声抽咽着。

“至今,我再也没吃过挂面!”赵建国重重地咽了口唾沫,伸出食指,重重地在空中点了点,强调着。

运气总是垂怜于勤奋之人,自2003年以后,赵建国一家的生活如同开了挂,棉花收入一年比一年好,日子也一天天红火起来。

2010年,棉花价格见天涨,均价超过10元一公斤,那一年,他们纯挣十几万元。

2005年冬天,他们在连队购了平房,真正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爸爸,这房子真大、真漂亮!”三女儿赵露婷很是兴奋,摸摸这,摸摸那,有点不敢相信。

前两年,赵建国在火箭农场游乐场修建了一些娱乐设施,现在每年能为他带来3万元收入。

2016年,妻子高晴云退休,每月能领到900多块钱的退休金。

“白卡拿钱,兵团这政策,没啥说的。”她笑起来眉毛弯弯。

今年,他家棉花又喜获丰收,“刨去成本,能落五六万块钱吧。”

采访结束,赵建国执意送我们到小区门口。

棋友老李喊住他,

“老赵,干嘛呢,一会杀两盘?”

“报社记者采访我呢,让我谈谈这些年家里的变化。”

“那你可得好好说,没有党的好政策,今天的日子是过去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儿!”

“哈哈,对。”

一阵风吹过,让人不禁打了个冷颤,但他们的笑容,却让我暖和了不少。(谢增杰 杨燕飞)

  分享到: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