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十三师政务网门户网站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首页>> 十三师动态>> 政务要闻>> 正文
【弘扬兵团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红星渠上背石头的女兵
来源:兵团第十三师   作者:新闻中心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3-01-12 10:37:49

图为红星军垦博物馆珍藏照片翻拍(中为赵秀勤)。初明远提供

第一张照片上这个背石头的女兵叫赵秀勤,是河南省南阳籍女兵。那年,她16岁,是修建红星一渠队伍中最年轻的女队员之一。

红星一渠是1951年3月,六军十六师进驻哈密平叛剿匪、建党政后,修建的第一条大型水渠。承担修渠的部队主要是47团、48团2000多名官兵。这条渠的修建,有着太多让人感动的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照片上的主人公,听一听,她的故事。

“这活儿,轻。”相较于男兵从事凿石眼子放炮、推磨筛陶粉等重体力、危险性大的作业而言,赵秀勤从未觉得这份工作有多苦。

那时,女兵一般3人为1组,大伙儿换着背。每次背石头时,赵秀勤需要弓着身子,两个战友将1块大约40、50公斤重的石头放在她背上,她双手从下托着石头底部,战友在两旁扶住,3个人从山上慢慢往下走,放到大约300米外的平地上,再由男兵装车拉至渠道处。

“困难再大冲上前,要向石头来开战,扛背石头加油干,完不成任务心不甘。”这种愚公精神鼓舞着每一名战士。

因为年事久远,关于背石头的记忆,便在这里戛然而止。我意犹未尽,赵秀勤继续讲自己的故事,说一会儿歇一会儿。在她陆陆续续地讲述中,我记录下几个片段。

赵秀勤是1951年8月来新疆的,为了顺利过关,还虚报了1岁,是最后一批西北军区在河南招收的女兵。这批女兵是坐汽车来的,路大多不好走,尤其翻六盘山时,天下着蒙蒙雨,“一边是大山,一边是大沟。”颠簸了1个多月,才来到乌鲁木齐(迪化)老满城,在那学习训练3个多月,又分配至哈密16师47团。

赵秀勤的班长叫袁湘玉(音译),是个长她10多岁的老兵。她年龄小,战友们待她如自家妹子,教她生活、工作中的注意事项,还帮她给家里写信。

新疆昼夜温差大,那个冷劲儿,让人受不了。“挨了门,有时都得掉层皮。”赵秀勤说。

在一日三餐中,肚子是吃饱了,但吃蔬菜很少,有时蔬菜供给不上,只有喝盐水、吃馒头。地窝子也热闹,白天大风吹土满铺跑,早上起床沙子在被子上跳。

当时部队给发衣服,夏一套,冬一套,还有球鞋。刚开始不会背,多数战士的肩上磨出了泡,有的磨出了血。衣服早就磨烂了,有的找点烂布补上,有的干脆垫上些草继续背,就这样天天不停地干着,没有谁叫过一声苦。

1952年8月1日建军节,红星一渠开闸放水,在新庄子,全体官兵、周边村民大联欢。热闹非凡,老百姓说出了肺腑之言:“解放大军真能干,兴修水利肩上担,百年梦想才实现,哈密今后米粮川。”

赵秀勤却没能参加开阐放水典礼。红星一渠刚修建结束,她和其他战友们便转战到红星二渠工地去了。

1962年,农五师部分西迁。赵秀勤跟随丈夫去了博乐,在那里扎了根。

图为2022年8月,赵秀勤(右)在红星二场渠首拍照留念。

第二张照片,是去年夏天时拍摄的。在师团主要负责同志大力支持下,红星军垦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终于在博乐市找到了照片上的女兵。

去年8月份,赵秀勤来到红星一渠、二渠参观。

“再也不用背石头了!”看到水位监测、排水、上下山的路等一切越来越好,女兵感慨。

是啊,不仅山上的渠实现了现代化,更可喜的是,通过一代代兵团人前赴后继,接续奋斗,山下的一切,也在一步步现代化。

那天,天蓝蓝的,水清清的,草绿绿的,她的笑,甜甜的。

        (谢增杰 初明远)

  分享到: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