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矛盾日益复杂的当下,如何妥善处理家事纠纷成为社会关注焦点。近日,哈密垦区人民法院家事审判法官李向举(援疆法官)分享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调解方法,通过降温、聚焦、共创、固化“四步法”,让许多家庭矛盾得以化解,重拾和睦。
破冰时刻:先按下情绪的暂停键
家庭纠纷往往伴随着激烈的情绪,争吵、指责屡见不鲜。李向举法官强调,调解的第一步是让双方情绪降温。例如:原告田某与被告刘某于2000年经人介绍相识,于2004年1月16日登记结婚,两人均系再婚,婚前原告育有1子2女,被告育有2女,均已成年。婚后初期夫妻感情尚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常发生纠纷。且因原被告系再婚婚姻,双方子女之间也多有摩擦,2024年3月,原被告双方再次因琐事发生激烈争吵后,原告便前往子女处生活,双方处于分居状态。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离婚,请求与被告离婚。在开庭前调解时候,因为原、被告都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固执己见,基本上无法沟通。
在冲突激烈时,李向举法官用“隔离法”,分开双方,通过喝茶、转移话题等方式缓和情绪。然后分别询问原、被告,了解案件基本脉络,知晓原、被告各自诉求的底线,做双方的传声筒,把对方的意思表示传递过去,然后征询意见,这样有效避免了双方争吵,寻找共同点,使案件有了调解的可能和基础。
抽丝剥茧:让矛盾焦点浮出水面
情绪冷静后,需梳理纠纷,明确核心问题。在涉及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复杂问题时,找准焦点至关重要。仍以田某诉刘某离婚纠纷案件为例,帮助双方明确核心矛盾,剔除情绪化表达,“你最希望解决的具体问题是什么?”本案中,经询问当事人,双方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赶紧离婚,不想再纠缠下去。而财产分割只是离婚的附属请求。看情形对财产争执不休的,其实是双方的子女。原、被告为了离婚,去年已经起诉到法院,这是二次诉讼。于是问原、被告子女:“去年的时候,两个老人是走着来的,今年是坐轮椅来的,如果这次还是因为你们的搅合解决不了,你们打算明年抬着老人来吗?在你们眼里,到底是父母重要,还是钱财重要?”一席话点醒了双方的子女,他们终于意识到由于过于在乎钱财,忽略了情感,才导致两个再婚老人走向离婚的局面。于是互相不再斤斤计较,表示可以退让。
心桥共建:一起寻找双赢答案
当明确问题后,法官引导双方共同寻求解决方案,而非对立僵持。这一过程中,法官会从法律、情理角度提出建议,启发双方思考。在田某诉刘某离婚纠纷案件里,鼓励双方共同提出解决方案,而非法官“拍板”。例如:“你觉得哪种方法大家都能接受?”鉴于原、被告现均身患重病,且已经闹到如今地步,确实无法继续共同生活下去,原告提出两人离婚,房子归被告所有,被告补偿原告十万元的方案。开始时被告不同意,认为原告的养老保险都是自己女儿缴费的,不同意补偿原告。后来被告的女儿女婿出面,同意补偿原告八万元,双方达成合意。
落地生根:把共识刻进纸面上
达成共识后,需以书面形式固定协议内容,确保具有法律效力和可执行性。法官会详细拟定调解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如在田某诉刘某离婚纠纷案件中,原被告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后,及时形成了书面调解协议,增强约束力,避免因家属的过度参与,原、被告再无端反悔。调解结束,被告女婿主动向原告方索要了银行卡号,承诺一定会准时打款,两个年逾古稀老人的感情纠葛最终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真正实现案结事了,让家庭回归平静与和谐 。
“家事审判的终极目标不是‘胜负分明’,而是‘弥合亲情’。作为家事审判法官,我们既是法律的执行者,也是家庭关系的‘修复师’,而调解工作就像一座桥,连接着破碎的关系,也承载着人们对和谐的向往。无论是家长里短,还是重大纠纷,只要我们以心换心、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就一定能找到那把‘解开心结的钥匙’,新时代的法官,不仅要解决当事人的‘法结’,更要解开当事人的‘心结’,我们不仅要能断家务事,更要善断家务事。我们不仅要断案,更要消除存在的不安定因素和可能存在的社会隐患,真正的做到‘案结事了’,避免‘民转刑’案事件的发生,杜绝因为案件处理不当而导致重大恶性事件出现。”李向举法官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