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十三师政务网门户网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目前,全国秋粮收获进入扫尾阶段,全年粮食丰收已成定局。丰收背后,各地在种业创新、耕地支撑、结构调整等方面有哪些生动的实践?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下一步,如何全方位稳固大国粮仓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织牢耕地保护网,全力守好“饭碗田”
“田长就是乡亲们‘饭碗田’的守护人。”一早,祝中良穿着红马甲开始巡田。他是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高粱坪村党支部书记,也是一名村级田长,巡田护耕是他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赫山区自然资源局局长王瑜介绍,今年以来,区里建立区、乡、村、组(网络)四级耕地保护田长制管理体系,将58.8万亩耕地保护底线目标和52.2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落到实处。
高粱坪村有5608亩耕地,一个人怎么看得过来?“我有科技好帮手,精准又及时,太可靠了!”祝中良拿出手机打开“益码管田”APP介绍,每天巡田,只要发现哪个田块出了问题,拍照上传,就能快速启动线索处置程序。
耕地保护监管网越织越密。王瑜说,区里结合卫星遥感监测、高塔视频监控、无人机巡查等手段,耕地保护实现了“实时监测、实时跟踪、实时查处”。今年夏天,为应对高温干旱,赫山区各级“田长”奔忙在60万亩稻田,调度灌溉、巡田护耕,守护希望的田野。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自然资源部耕地保护监督司相关负责人介绍,10年来,我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划定并守住了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夯实了国家粮食安全基础。特别是近两年来,耕地减少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去年全国耕地总量实现净增加。
各地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化成牢牢守住耕地红线的坚决行动。强化制度保障,层层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保护耕地的责任;严格实行耕地占补平衡,26个省份推行“田长制”等耕地保护新模式;建设智能化耕地监测监管机制……一系列“长牙齿”的硬措施,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江苏省建湖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孙育军介绍,2019年开始,县里探索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为粮食丰收提供坚实支撑。“土地综合整治实惠多,规模经营,订单种植,每亩比去年多收150斤,纯收益在800元以上。”高作镇种田大户马以勤说。
“原来的荒地、零散地块得到了利用,可以连片种庄稼。”高作镇党委书记唐城说,通过综合整治,全镇新增耕地3000多亩,今年新增粮食产量1050万斤以上。
“保障粮食安全,大家都有责任,必须坚定挑稳重农抓粮的担子。”建湖县委书记祁从峰表示,下一步,将以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建设更多高产稳产的“吨粮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全面提升质量,让每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
耕地保护既要保数量,也要提质量。东北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4,保护黑土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从大肥大药到吃‘营养餐’,黑土地油光松软,粮食增产一成多。”吉林省榆树市五棵树镇广隆村田间,玉米已收获完毕,天雨机械种植合作社负责人丛百元满面春风地说,“今年我们边收割玉米,边把秸秆粉碎深翻还田,增加有机质,蓄水又保墒,为来年丰收打下了好基础。”
作为吉林省首批黑土地保护试点项目县之一,榆树市全域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工程。广隆村建起水肥一体化设施,覆盖1.5万亩黑土地,精准施水施肥,节水、节肥、增产效果明显。“粮食产量稳步提高,收益持续增加,乡亲们保护黑土地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丛百元说。
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今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正式施行,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组织开展黑土耕地调查,严格用途管制,进一步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自然资源部耕地保护监督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要推动黑土地保护法全面有效贯彻实施,坚持不懈地保护好黑土地,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8300万亩,超额完成年度计划面积。“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完成1亿亩黑土地保护利用任务,黑土耕地质量明显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10%以上。
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改良利用。在山东省东营市,越来越多的盐碱地变成了丰产田。“今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玉米亩产1000多斤,豆子亩产200多斤,又是一个丰收年。大豆固氮,来年小麦产量还能往上蹿。”东营区黄河路街道万泉村种植大户闫小平喜滋滋地说,“盐碱地改良后,盐碱少了,今年种粮收益增加了两成。”
“通过节水控盐、改良培肥、生态保育,中度盐碱地变为轻度盐碱地,中低产田变成了中高产田。”黄河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曲建仿说,通过生态化利用和种业科技创新,盐碱地上“长”出了小麦、大豆、藜麦等多种高产好品种。
为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今年东营市在盐碱地上扩种了10万亩大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达到34万亩。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必须全面提升耕地质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周卫说,我国人多地少,必须加强耕地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治理修复,实施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行动,开展综合治理和改造提升,瞄准短板弱项发力,让每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
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高产稳产更有底气
“今年种了60亩优质水稻,亩产1300斤,比往年高了200斤,市场收购价每斤1.42元,收入能超过10万元,今年的丰收真是来之不易。”谈起秋粮收成,江西省永丰县八江乡高家村种粮大户高康新很是感慨。
原来,今年夏天,永丰县持续出现高温干旱少雨天气,一度影响农作物生长。“及时浇水施肥,落细管护措施,加上高标准农田给力,终于追回了产量。”高康新回忆。
高康新能抗旱夺丰收,多亏了高标准农田护航。近年来,八江乡先后争取项目建设资金近7000万元,对2万余亩农田进行了高标准建设,“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高标准农田抗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而且,土壤墒情、田间气象、病虫害等都能监测,种粮更有底气。”高康新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这个真是振奋人心!”永丰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办公室高级农艺师张林钱说,下一步将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更多农田变良田,同时做好建后管护,健全“县负总责、乡镇监管、村为主体”的管护体制,打通管护“最后一公里”,为端牢“中国饭碗”提供坚实支撑。
“今年我种了43亩玉米,亩产1440斤,这季玉米能收入4万多元。”丰收的喜悦写在河南省封丘县北辛庄村农民刘福印的脸上。谈到丰收秘诀,他打开了话匣子:“高标准农田田块相连,农机敞开跑;沟渠相通,黄河水直接流到地里;硬化路修到田边,路边井、电、渠配套完善。就这条件,一季千斤、一年吨粮没得跑。”话语间刘福印底气十足。
“建好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了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封丘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穆胜文介绍,全县共建成高标准农田122万亩,农业生产条件和综合生产能力有效提升,加上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推广,项目区粮食亩均增产200公斤以上,“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县,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更多农田变成‘高产田’。”穆胜文说。
到今年底,全国将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保障粮食产能在1万亿斤以上。“稳住了高标准农田,就能稳住国家粮食产能的大头。”周卫说,耕地保数量、提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个重要抓手,要坚定不移抓下去。农田必须是良田,要求我们不断提升耕地质量,确保粮食任何时候都能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记者 常钦)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主办 兵团第十三师办公室承办
联系电话:0902-2566403 邮编:839000 您是第 位访问者
新ICP备15003377号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894号 网站标识码:BT130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