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十三师政务网门户网站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第十三师办公室文件
师办发〔2019〕19号
关于印发《第十三师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的通知
各团场,师机关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第十三师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已经师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十三师办公室
2019年4月10日
第十三师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彰显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发挥兵团“三大”功能,“四大”作用,提高我师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依据《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一、防灾减灾工作现状
(一)“十二五”期间,我师洪涝、风雹、干旱、暴雪、低温冷冻等自然灾害交织叠加频发,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影响。五年来,各类自然灾害造成受灾3.5万人次, 紧急转移安置0.021万人次,房屋倒塌130间,房屋严重损坏1500间,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面对复杂严峻的灾害形势, 师党委历来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近年来把这项工作作为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民心工程来抓,积极推动防灾减灾事业的发展。经过师党委和广大人民群众长期艰苦努力,各级各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努力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有序有效开展抗灾救灾工作。防灾减灾体系已初步建立,我师防灾减灾工作有了较大的进展,全面提升了我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水平。
一是科学决策水平不断提高。在兵团党委的亲切关怀下,在十三师党委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减灾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开展各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进一步增强底线思维,加强事前预防,认真分析研判灾害形势,全面排查灾害风险隐患,修订和完善了《第十三师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第十三师救灾物资管理办法》等多项政策规定,成功应对各种较大自然灾害。
二是综合联动机制初步建立。师党委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综合协调、各有关部门配合联动、军警兵民协同参与的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上下衔接、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减灾救灾信息互通互联,资源共享,成员单位积极参与自然灾害抢险救助活动,做好灾害应对工作,灾害信息员队伍不断壮大,综合减灾救灾队伍建设全面推进。
三是防灾减灾能力逐步增强。不断倡导综合防灾减灾新理念,由“救灾”向“防灾”转变,累计创建5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以“5•12 "国家减灾日为契机,在全师普遍开展了以灾害预防、自救、互救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普宣教活动,防灾减灾意识日益深入人心,社会公众自救互救技能不断增强。
(二)师自然灾害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灾害发生的频次高、强度大—自然灾害年年发生,特别是气象及洪水等灾害都是比较普遍的,一旦发生,强度也较大。二是灾害破坏性大、损失高—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呈逐年上升趋势。三是时空分布规律显著,灾害链现象突出—自然灾害具有显著的时空分布规律,如春季以大风沙尘灾害、低温冷冻为主,6-8月份以洪灾为主,冬季雪灾等。空间上,不同区域由于地质地貌及环境因子的差异,灾害类型的强度也不同。灾害链现象突出,如气象-干旱-农业病虫害,暴雨-山洪-洪涝等。暴雨-山洪-洪涝灾害可以使森林毁没,水利设施瘫痪,铁路、公路、道路、房屋毁坏,给国家、集体、个人利益造成极大的损坏。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灾情形势复杂多变。受全球气候变化等自然和经济社会因素耦合影响,“十三五”时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次生衍生灾害呈增加趋势,人民群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自然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和复杂性日益突出,迫切需要防灾减灾工作发挥保障作用,为实现总目标提供支撑。二是防灾减灾救灾基础依然薄弱。重救灾轻防灾思想还比较普遍,全师防灾减灾基础依然薄弱,统筹协调、属地管理、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尚不健全,一些团场、连队不设防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明显不足,科技支撑水平、检测预警技术和应急处置能力有待提高,基层抵御灾害的能力仍显薄弱。三是师团各级对自然灾害的危机意识不足。师团各级对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比较重视,能够在第一时间深入灾区开展抗灾自救工作,但是对灾害预警信息投入不多、重视不够,对于提前发布的灾情预警信息只是逐级传达,防范灾害可能造成的威胁,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同时缺乏对群众的宣传教育,群众普遍缺乏科学的避险意识和自救能力。四是部门间联动机制不健全。救灾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协作。现有的救灾应急体系基本上是以部门为主,各自为战,相互分割现象严重,设施、设备、信息不能共享,造成资源浪费严重,影响救灾工作效率。五是防灾减灾工作规范化、系统化欠缺。抗灾能力亟待提高,减灾工作任务艰巨;灾情信息系统不够健全,灾害救援装备落后,救灾物资储备和社会救助制度亟待完善;防灾减灾队伍建设应进一步充实稳定;社会公众减灾意识有待加强。六是防灾减灾救灾兵地融合度不够。兵地尚未建立联合防灾减灾工作协调机制,与哈密市在防灾减灾救灾的预警监测、信息共享、应急避难设施和场所共建共享不够。
三、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和兵团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治疆方略和对兵团的定位要求,紧紧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聚焦履行兵团职责使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相适应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努力依靠健全法制、依靠科技创新、依靠全社会力量,着力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全面加强各级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保障。
四、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安全惠民。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确保各族职工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把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保障受灾职工群众基本生活作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受灾职工群众基本生活需求与多样化需求的有机统一,确保灾区社会大局稳定。
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师、团共同承担防灾减灾救灾事权,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及时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分级负责、齐抓共管。师发挥统筹指挥和协调作用,师、团党政分级负责、就近指挥、强化协调,并在救灾中发挥主体作用、承担主体责任。
以防为主,防抗救结合。转变灾害管理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结合,强化常态减灾工作,切实加强工程防御、监测预警、科技支撑、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和基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着力实现防灾抗灾救灾过程的有机统一、有效衔接,不断提高全社会抵御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综合减灾,注重统筹。立足我师地理地貌和气候环境特征和自然灾害多发易发的特点,认真研究和把握各类灾害发生和演变的规律,针对新时期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和复杂性,综合运用各类资源和多种手段,强化统筹协调,加大宣传力度,着力推进各领域、全过程的灾害管理工作,依法应对、科学应对各种自然灾害。
党委领导,行政主导。各级党政要充分发挥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提供保障等重要作用,彰显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注重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强化行政与社会协同配合,建立和完善灾害保险制度,形成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合力。
五、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我师防灾减灾工作的总目标,一是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师、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着力建设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关键性作用的防灾减灾工程。二是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健全灾害管理体制,完善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师、团党政分级负责、就近指挥、强化协调,并在救灾中发挥主体作用、承担主体责任。建立有效的防灾减灾机制和符合师情的政策措施;三是提高重要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灾害设防水平。特别是有效降低学校、医院等设施因灾造成的损毁程度。增创5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1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团场”。四是防灾减灾救灾知识的社会公众普及率显著提高。实现在校学生、居民全面普及。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知识水平,趋利避害,减轻各种自然灾害对全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五是降低经济损失和人口因灾死亡率,减少次生灾害。使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显著下降,人员伤亡明显减少。搞好生态建设,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一步降低,保证我师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六是整合、完善多灾种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广泛应用防灾减灾科技成果,普遍提高防灾减灾工程设施标准,增强防范能力,提高防灾减灾现代化水平,建立师、团防灾减灾信息网络系统,搞好灾害预警、预报、预防,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社会公众覆盖率显著提高,将防灾减灾工作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借助哈密市气象、地震等资源,兵地资源共享,全面提高我师防灾减灾能力,有效减轻各种灾害的影响。七是综合防灾减灾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建立健全覆盖师、团、社区(连队)的灾害信息员队伍,逐步建立灾害信息员灾情报送绩效评价与奖惩机制。八是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功能完备的要求,加强师、团两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完成1个师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和1个团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任务,确保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
主要自然灾害的具体防灾减灾目标是:
1.洪涝、干旱。建设一批重点水利工程,洪涝灾害的防治硬件设施达到国家规定设防标准,团场城镇以抗御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设防设立防洪通道;全面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增强抗旱能力,农田能抗御一般干旱和大旱能力;全部解决我师因灾饮水困难人口的饮水问题。
2.地震灾害。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传输系统;多渠道筹集治理资金,加强工程管理,实现新增工程项目和基础设施避开易发区和危险区,使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3.气象灾害。大风、沙尘、低温冷冻和雪灾的防范能力。建立以各团场气象站为网点的综合检测系统,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大兴造林工程,减少水土流失,防风固沙工程,杜绝人为乱砍乱伐和无序开采人为因素,真正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4.农业生物灾害。切实控制迁飞性、流行性、爆发性和常发性病虫草鼠害的发生,疑难病虫害得到有效防治。
六、主要任务
(一)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加强师、团减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发挥主要灾种防灾抗灾指挥机构防范部署与应急指挥作用。建立健全与自然灾害救助需求相适应的人员、资金、物资保障机制;加强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和应急联动,完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生活保障、物资装备储备等方面的综合投入机制;健全恢复重建资金筹措和应急征用补偿等机制;完善军警兵民地协同联动、救援力量调配、物资储运调配等应急联动机制;健全灾后救助、灾害损失评估、恢复重建与社会动员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设。加强国土资源、交通、水利、农业、卫计委、安监、网信等相关部门协调联动,完善自然灾害信息资源获取和监测预报预警机制,实时掌握极端天气和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建立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提升自然灾害早期识别和资源共享能力。
(三)加强灾害评估与灾情管理能力建设。减灾委员会办公室适时组织水利、农业、国土、建设等相关部门会商灾情,精准研判评估。加快与国家自然灾害信息交换和共享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系统互联互通。规范综合灾情和救灾信息报送工作,加强自然灾害灾情信息管理系统使用培训,提高灾情信息报送实效性。
(四)提升救灾物资和装备统筹保障能力。完成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落实救灾物资储备,提升救灾物资和装备统筹保障能力。健全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扩大储备库覆盖范围,优化储备布局,完善储备类型,丰富物资储备种类,实现救灾物资智能化管理与调运水平。
(五)加强人才培养,提升队伍素质。按照扩充队伍总量、优化队伍结构、完善队伍管理、提高队伍素质的原则,依托师民兵备勤连和团场基干民兵队伍,定期开展针对性训练和技能培训,培养和发展“一队多用、专兼结合、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救灾抢险专业队伍。建立健全灾害信息员队伍。
(六)加强综合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结合国家“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弘扬防灾减灾文化,面向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知识宣讲、技能培训、案例解说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把综合防灾减灾教育纳入我师国民教育体系,加强机关、中小学校、幼儿园综合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宣传培训,经常性开展疏散逃生和自救互救演练,全面提升自然灾害应对能力。到2020年,全师综合防灾减灾意识明显增强,综合防灾减灾知识在学校、企事业单位及公众中普及率明显提高。
(七)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作用。鼓励社会力量高效有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政策,落实税收优惠、人身保险、装备保障、业务培训、政府购买服务等支持措施。注重发挥社会力量在人力、技术、资金、装备等方面的优势,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爱心企业等社会力量,在政府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下有序开展工作,特别是参与现场救援、款物捐赠、物资发放、医疗救助、卫生防疫、心理抚慰、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
七、主要项目
(一)救灾物资储备库项目建设
为使发生灾情时,灾民能尽快得到物资救援和基本生活物资保障,近年来,国家在一些地方建立了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储备物资在紧急救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民政部门救灾和安置灾民的工作水平。我师在“十三五”期间,拟建一所师级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规模4000平方米和一个团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规模800平方米。根据人口规模和历年灾害特点及时采购储备必要的救灾物资;完善农牧业物资储备,防汛抗旱水利物资储备,加强应急成品粮和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逐步实现救灾物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满足师、团救灾应急工作需求。以辐射全师各团场进行物资储备,形成覆盖全师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确保一旦灾害发生,能第一时间将救灾物资运抵灾区,积极发挥救灾应急物资的时效性和灾民的安置工作,确保灾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二)综合应急避难场所项目建设
结合我师建设发展规划,在人口较集中的区域,充分利用现有师、团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能够为居民提供较长时间避难和集中救援,承担应急指挥和避难作用的综合应急避难场所。结合团场城镇化布局、人口分布和灾害隐患点分布情况,每个团场建立2-3个应急避难场所。
(三)建立自然灾害救助指挥系统
建设灾害应急救助指挥系统,构建覆盖全师各团场的灾害应急救助信息处理与共享平台,综合运用各种先进技术,建设完善的数据库系统,实现各类灾害应急救助信息获取、采集、传输的集成化管理和综合运用。建立兵地防灾减灾协调机制,构建应急通讯平台,综合利用交通车查看,实现灾情、决策、指挥、物资调运等各类信息的及时发送与传递。构建集灾情信息处理与发布、应急联动、视频会商、远程指挥和语音调度等多种业务模式于一体的指挥调度平台,实现即时信息高效处理、互联互通与指令的快速传达。提高公众服务和应急保障能力,推进“数字减灾”建设。
(四)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和防灾减灾信息化建设
完善自然灾害监测网络。加强气象、水文、地震、地质、农业等自然灾害的监测站网,完善自然灾害灾情上报与统计核查系统,尤其重视基层灾害监测设施的建设,增加各类自然灾害的监测站网密度,优化功能布局,提高监测水平。
(五)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项目建设
结合我师已有的宣传教育设施,师、团场新建或改扩建至少一个防灾减灾文化宣传教育基地,重点扶持灾害多发团场防灾减灾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配置防灾减灾相关专业器材及影音设备,为群众提供体验式、参与式的防灾减灾知识文化服务。
八、规划实施机制与保障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领导体制,实行属地管理、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通力合作、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发改、财政、审计、监察、民政、工信、交通、农业、水利、建设、环保、国土、卫计委、公安、武装等部门按职责分工,切实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成立由师长担任主任、分管农业、民政、武装工作的师领导担任副主任、其他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减灾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全师防灾减灾工作。各团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切实落实责任,细化实施方案。在编制实施部门发展规划时,加强与本规划有关内容的衔接与协调,确保规划任务有序推进、目标如期实现。
(二)加强资金保障,畅通投入渠道
完善防灾减灾救灾资金投入机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的支持力度,师本级根据财力增长、物价变动、居民生活水平实际状况安排本级救灾资金。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加大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建设、基层减灾能力提升、科普宣传和教育培训的经费投入。统筹社会力量资助、慈善募捐、市场资金、群众自筹等多元化资金保障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完善防灾减灾救灾资金分级负担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资金使用的管理与监督。按照兵团党委、师党委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加大对少数民族聚集团场、边境团场和贫困团场的防灾减灾救灾支持力度。
(三)救灾工作日益科学化和规范化
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作用,走科学防灾减灾之路,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含量,增强防灾减灾实效。建立主要灾害防灾抗灾决策指挥和组织实施体系。积极推进依法防灾减灾,实现防灾减灾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加强救灾资金和物资的管理,广泛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使灾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同时,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强灾后重建工作,迅速恢复灾区生产和生活秩序,确保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十三师办公室 2019年4月10日印发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主办 兵团第十三师办公室承办
联系电话:0902-2566403 邮编:839000 您是第 位访问者
新ICP备15003377号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894号 网站标识码:BT130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