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十三师政务网门户网站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文化润疆要求,落实兵团党委提出的“突出文化指导,始终将文化作为城市的底蕴和内涵,坚持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要求,贯彻落实《关于打造军垦文化名城加快推动先进文化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新兵党发〔2020〕40号)文件精神,从十三师新星市实际出发,打造具有十三师新星市特色的军垦城镇。现就将新星市打造成军垦文化名城,推动先进文化示范区建设,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兵团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文化工作的重要论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密围绕建设“新疆全景风貌区,兵团红色会客厅”的发展定位,深入挖掘十三师新星市红星文化、军垦文化、丝路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探索文化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融合发展路径,以将新星市打造成具有军垦文化特色的“传奇红星·中国梦城”为战略目标,全面提升全师的文化传播、创新发展能力,以文旅融合为重要抓手,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文化资源附加值、扩大军垦文化影响力、推动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培育新城经济发展新引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和可持续发展,持续增强全师党员干部群众的“五个认同”,不断满足全师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双效统一。正确处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引导和鼓励新星市以“满足职工群众的精神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推出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兵团军垦文化、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2.文旅融合,产业兴城。发挥区域“自然景观风貌齐全、文化历史资源丰富、区位交通要素优越、市场活跃程度较高”的优势,实施“文旅兴师”战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文旅产业为引领推动新星市新型城镇化的开发与建设,通过文旅融合赋能新城发展,以幸福产业助力新星市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新引擎。以打造军垦文化名城为引领,利用新星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契机,以文化塑魂、产业兴城为路径,深挖军垦、红星丝路文化资源、提炼文化符号,通过塑造富有兵团文化气息的外观环境、培育传承军垦特色文化的文化产业、丰富积极健康的文化休闲业态、塑造深层次的军垦名城文化精神,从而将新星市打造成为兵团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核心示范中心、中华文化主体人群汇聚的人口洼地。
3.统筹规划,集约发展。在新建市镇规划中要充分体现十三师新星市军垦及红色文化特色,根据“十四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基于十三师新星市文化、资源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通过多层次文化发展战略、城市文创产业发展、文化品牌设计以及文旅资源开发相关项目规划体系的引导,高起点、高标准、科学合理化推进新星市军垦文化名城的创建工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防止盲目投入与低水平、同质化建设。
4.突出特色,辐射带动。立足十三师新星市红色军垦文化资源,东疆夏宫庙尔沟景区自然资源和特色民族夜间经济新业态资源禀赋,明确发展定位,形成主业突出、前景广阔、特色鲜明、生命力强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在完善的综合服务基础设施带动下,形成示范效应,辐射带动区域文旅产业整体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5.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充分发挥兵团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通过政策激励、科学管理、协调服务、完善基础设施等方式,营造良好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引导创意、技术、资本、人才、信息等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集聚发展,提高各种资源要素的配置水平和利用效率。
二、主要目标
立足十三师新星市“文旅兴师”战略和“新疆全景风貌区,兵团红色会客厅”的发展定位,彰显地域神魄的十三师新星市红星文化、军垦文化以及历史悠久的丝路重镇文化,以新星市新城开发建设为契机,以文创旅游产业为引领,有效整合区域特色资源,推动文旅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通过开发一批产业集聚度高、文化特色鲜明、创新能力突出、配套服务完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的文旅示范项目,形成市场核心吸引力、产业资本集聚力,按照“大项目带动、集群化推进”的发展路径,引导和规范各级、各类文化旅游产品的健康发展,进一步促进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化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提高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用三至五年时间,打造独具新星特色的军垦文化名城,用五至十年时间,将新星市建设成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先行区、创业创新示范区、文化消费集聚区、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区,为满足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现“文化润疆”、“文旅兴师”战略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三、重点任务
新星市作为新起之秀,要发挥后发优势,借鉴学习文旅融合先进路径,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融合和叠加效应,在新城开发中以文化为核心功能,与关联领域整合发展,以文旅产业融合为抓手,促进新星市军垦文化新城的高质量布局与发展。
(一)加强文化宣传,打造先进文化传播新高地
利用兵团城市建设打造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和人文认同高地。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通过大力宣传报道民族团结的先进典型,促进各民族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共同维护好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创新传播途径,强化主流媒体、新兴媒体的形象宣传,构建十三师新星市“两微一端一抖”文化传播平台,突出媒体特色,精准定位受众,善于设置议题,丰富体裁内容,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宣传研究。推广文化作品,持续推广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天山忠魂》、广播剧《马鞭的召唤》、纪录片《山高水长》、话剧《兵团》、大型情景交响合唱《兵团颂》、电视连续剧《花开时节》、《红星系列丛书》等优秀精品文化作品,传播地域文化。讲好兵团故事,以十三师新星市红色革命历史、兵团屯垦文化为依托,弘扬红色文化、开发文化体验产品,通过传承好、展示好、弘扬好胡杨精神、兵团精神、老兵精神,展现先进文化的无穷魅力,培养更多爱国爱疆爱兵团担当奉献的新时代戍边人,鼓励更多人才集聚边疆、奉献边疆。
(二)明确文化定位,构建十三师文化IP新体系
梳理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明确十三师及新星市文化定位。从文化形态中发掘十三师新星市文化特质,依托十三师新星市革命历史、军垦文化、丝路文化遗址资源,通过系统梳理各类历史文化的发展文脉、重要事件、核心人物,明确文化定位和文化传承体系,尤其是迄今已经融入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于创生现代文明仍然具有积极意义的优秀传统文化。依托文化特质打造文化IP品牌,明确十三师新星市文化品牌形象、城市文化定位,提炼反映城市文化定位的可视化符号和元素,推进文化品牌VI设计工作,提高新城印象的文化首位度,并借助城市设计方法展现文化意象,凸显军垦文化名城特色。围绕文化IP,培育龙头文化项目,坚持市场导向,持续开发不断迭代更新的文创体验产品。加强城市建筑的规划设计,树立建筑也是景观、建筑也是文化、建筑也是艺术的理念,将十三师新星市文化符号有机融入建筑规划、设计和装潢,打造富有十三师新星市风格、气派的城市建筑群。
(三)坚持规划引领,构建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依托发展实际,高标准推进各级规划编制工作,科学构建文旅产业发展格局。推进《十三师新星市文化润疆发展战略研究》编制,明确引导全师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定位、发展目标、战略路径、产业发展格局、重点任务及近期实施方案,为全师“文化润疆”工程提供战略指引。以《十三师新星市“十四五”文旅产业发展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为牵引,立足“一心两核三区”的文旅产业发展格局,有序推进“十四五”时期重点文旅项目的开发建设。推动《十三师新星市红色军垦文化旅游资源发展规划》的编制,以专项规划牵引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明确支撑十三师新星市核心文化IP的旅游吸引物体系及创新开发路径,为核心IP打造提供落地指引。
(四)凸显红星特质,打造兵团文化新名片
以十三师新星市独特的“红星”文化精神为依托,以新城建设为载体,以“传奇红星·中国梦城”为主题,打造深入人心的红星文化体验、中国梦文创产业集聚之城。强化城市品牌塑造的民众参与度,围绕新星市“红星文化”主题定位,通过开展“城市主题曲征集赛”、“红星精神文化诗歌大赛”、“地标景观设计大赛”等活动,推动社会各界参与城市文化建设,扩大文化影响力。推进新星市重点文化场馆建设,推进兵团进疆博物馆、新星市博物馆、新星市文化馆、红星大剧院、新星市生态文化广场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形成凸显城市品牌形象的标志性建筑。将文化符号融入新城街道体系建设,以“红星文化”和“屯垦文化”为主题,凸显师市文化精髓和精神,对局部街道进行主题命名,从而构建独具特色的道路名称系统。实施城市建设文化可视化工程,将文化元素和符号融入城市、交通、景区建设中,在公共建筑、标志性建筑、文化街区、道路标识、基础设施及景观小品上凸显呈现,实现文化形象可视化。规划布局文创产业集聚区,推进《红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合理布局开发集旅游休闲、文创科技等多功能为一体、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军垦文化传承创新核心区和红星创新创意文化产业集聚区。
(五)培育文创产业,注入新星城市发展新活力
探索“产城融合”发展新模式,把文化产业与城市景观风貌、功能布局紧密融合。着力引进、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独角兽和瞪羚企业,建立健全企业梯度培育机制,重视“大而强”企业培育,也积极引进“小而优”创意创新企业。激发企业创业热情、创新活力,为文化企业创造开放包容、敢于创新的创业营商环境,以高水平的创业集聚区为文创企业提供有利于爆发式增长的生态环境。建设文化产业示范性集聚区,建设一批文化特点鲜明和主导产业突出的特色文创产业园区、特色文化街区、主题文化乡村,成为城市文化名片和城市品牌推广的载体,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园区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充分利用对口援疆资源,规划建设沙漠公园、汽车文化产业园、地质文化科级普及馆等优质项目,推进“中国赛车城”等多元现代文化品牌建设,营造“人进沙退”的绿色生态环境。
(六)推动文旅融合,打造军垦文化深度体验地
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推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打造深度体验型文化旅游产品,深入挖掘十三师新星市的红色军垦文化、丝路文化、多元民族文化,开发红星军垦文旅小镇、地窝子遗址公园、军垦文创园、白杨沟佛寺遗址公园、巴木墩考古遗址公园、红山口匈奴王庭遗址公园等深度文化旅游产品。整合资源,开发文旅融合特色旅游线路,与哈密市旅游资源进行串联,共同打造丝路文化旅游廊道、红色文化旅游线路等,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推动文化元素的全面渗透,将十三师新星市的军垦文化等融入到“食住行游购娱”的各个环节,加快文化主题酒店、客栈、博物馆、餐饮等建设;引进创意设计团队,开发具有十三师新星市地域特色、民族风情、文化品位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
(七)做好文化传承,强化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以文化传承为目标,做好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做好文化遗产的普查、认定、建档工作,加快对全师军垦文化遗址、丝路文化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收集和整理力度,加强对军垦地窝子遗址等兵团级文物保护单位、老建筑、老工业园区、老厂房、老宿舍区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好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以及公布、挂牌、测绘、建档、保护、利用等工作。完善法律法规保障。编制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规划,明确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红线和建设控制地带,明确保护要求与措施。加快国家级、兵团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并努力创建一批遗址公园:军垦文化遗址公园、白杨沟佛寺遗址公园、红山口匈奴王庭遗址公园、巴木墩遗址公园等。推动文化遗产资源的活化利用,加强对革命文物档案资料、口述史料的调查、征集、研究和阐释。系统梳理和活化利用屯垦戍边历史文化资源和兵团红色文化资源,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书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展现兵团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和城市魅力。实施“留存十三师记忆”抢救工程,抢救性的对抗战老兵、志愿军老战士、进疆女兵等进行采访,为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胡杨精神、兵团精神、老兵精神留下宝贵的影像资料和口述资料。以红星二场丰富的军垦文化遗址资源为依托,培育红色文化品牌,打造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党性教育基地、廉洁文化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胜地,传承好红色基因。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广泛开展戏曲等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教育普及活动,深培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种子,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促进文化认同方面的积极作用。
(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落实文化惠民工程
围绕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规划构建完善的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以满足职工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服务导向,着力在师市、团、连三级打造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促进文化文艺繁荣发展。推进新城文化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在新城建设中,合理布局文化馆、图书馆、便民图书站、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体育馆、青少年宫、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丰富干部群众文化生活,持续、广泛开展“送文化下基层”活动,做好“道德讲堂”“善行义举榜”“十三师好人”“感动十三师人物”“最美医生”“最美教师”评选宣介等活动,推进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创新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等群众文化活动方式。
四、实施保障
(一)强化组织保障
将军垦文化名城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力推进,建立师市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文化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成立以师市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师市领导为副组长的军垦文化名城建设领导小组,强化统筹协调,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研究解决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各团场要建立相应组织机构,形成“横向统筹协调、纵向层层落实”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各涉及部门要结合职能职责加大支持力度,形成领导有力、组织有序、统筹有方、推进有效的工作格局。要以打造军垦文化名城为契机,全面推进师市、团场、连队(社区)的文化建设,建设文化团场、文化连队, 建设军垦文化名镇。
(二)强化政策支持
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援疆资金,加强军垦文化名城建设的资金保障。优化落实招商引资政策,建立准入、奖励、退出机制,引进优质企业和项目。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和规划、金融等部门制定出台有关配套政策措施,支持军垦文化名城建设。财政部门加大对文化事业投入力度,设立军垦文化名城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年递增。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要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推动落实旅游业差别化用地政策,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优先保障军垦文化名城建设文旅项目用地需求。
(三)强化人才支撑
实施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打造文旅产业新生力量培养基地。加强队伍建设,抓紧制定加强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大力引进和培养文创经营、文化艺术、景区管理、酒店管理、旅游营销等管理型、专业型文旅人才;不断充实和强化文旅干部队伍,优化班子结构,把懂经济、懂管理、懂文化、懂旅游、懂规划的干部充实到一线,在实践中培养、选拔和使用干部。建立专家智库支持体系,师市牵头成立由国内外文旅产业发展、产业规划、项目投资、景区运营、市场营销等专家组成的文旅专家智库,作为十三师新星市文化名城建设发展专家顾问团,以保障师市在推进过程中的咨询便利,准确把握创建路径的方向和科学性。加强校地合作,加强与河南高校、自治区、兵团高校的合作,利用新星市建立培训基地、实践基地、创作基地,培养满足文旅产业业发展需要的各方面人才,打造文旅产业人才洼地。强化全员培训,加大文旅人才队伍培训力度,定期举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关专题培训班。
(四)强化创新推动
以传承红色基因和弘扬兵团精神为核心宗旨,立足十三师新星市自然景观风貌齐全、文化历史资源丰富、区位交通要素优越、市场活跃程度较高的优势,开发一批具有鲜明兵团特色和我师市地域特点的文旅产品,建设以新疆特色自然风貌观光和生态避暑休闲为支点,以军垦文化深度体验为重点,以丝路文化遗迹探秘为亮点的“新疆全景风貌区 兵团红色会客厅”,构建新疆自然风貌一站式体验地和中国军垦文化旅游深度体验地,突出特色,打造军垦系列品牌,形成相对优势。用产业政策和国有资本撬动市场资本投入,成立国有独资文旅资产管理公司,整合文旅资产和资金,同时,引进具有丰富的运营咨询和经验优势、平台优势、建设、投资、产业等渠道资源的企业,合作组建文旅投资运营管理公司,采取市场化的手段有效整合师市文化旅游资源,带动十三师新星市文化旅游业规模化、集团化运营,对资源进行集中开发。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支持,不断完善文旅基础设施建设。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主办 兵团第十三师办公室承办
联系电话:0902-2566403 邮编:839000 您是第 位访问者
新ICP备15003377号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894号 网站标识码:BT130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