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动态 > 政务要闻 >   正文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杨瑞娟:扎根新疆七十载 用坚守绘就奉献底色
时间:2025-08-10 03:37 来源:第十三师新星市 作者:融媒体中心

8月5日,记者在红星二场见到了88岁的老军垦杨瑞娟,彼时的她头发花白,精神却格外焕发。

谈起报名参军建设边疆时,杨瑞娟满脸洋溢着自豪之情,像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记忆闸门娓娓道来。

1952年,14岁的杨瑞娟辞去山东省济宁市麻袋厂的工作,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军。

“在电影里看到征兵宣传片,立刻就报了名。”就这样,她怀着憧憬来到新疆,成为了一名“一手拿枪、一手拿镐”的军垦战士。

初来哈密,杨瑞娟被分配至学生连,住地窝子,吃高粱米、苞谷面,日子虽单一,却也有学文化、听秦腔、看演出的充实时光。

1953年,杨瑞娟被调至六军十六师运输队赶马车,开始了“拿镐建设边疆”的日子,那时,她每天都会去戈壁滩捡牛粪、打芦苇、沤肥料。

“碱土有好几十公分厚,一天走20多公里,也捡不了多少牛粪。”杨瑞娟说,碱土磨得脚裂出好多血口子,晚上用热水泡一泡,第二天照样跟着队伍出发。

不仅如此,杨瑞娟还参与了红星二渠的修建,“材料运输全靠人拉肩扛,战士们风餐露宿,炸山开石、伐木材、烧石灰、打砖坯……”她记得,挖渠要先破开一层碱土,再清掉一层芒硝,最后取土重新开挖、打埂、填渠。就这样,全长37.4公里的红星二渠于1953年4月成功开闸放水。

“那时不觉得苦,就想着把活干好,心里踏实又高兴。”杨瑞娟说。

1954年,杨瑞娟来到47团(现红星二场)当保育员。托儿所里150多个3至7岁的全托孩子,成为她新的牵挂——做饭、代课、打扫卫生,她样样操心。

“职工赶着驴车送孩子来,我带大班,教他们拼音、画画、唱歌跳舞,日子特别充实。”杨瑞娟回忆道。最让她揪心的是孩子生病,一旦有孩子得麻疹,她就日夜守着测体温、喂药喂水,直到孩子好转。

即便当了保育员,杨瑞娟也没脱离劳动。下连队种水稻,选种子、插秧。“早上开会分任务、学理论,晚上开会总结,每个人说自己的优点缺点。”只是常年赤脚泡在冷水里插秧,让她落下了风湿病,如今一变天,疼痛就会找上门。

“以前浇水全靠人力,现在科技发达了,滴灌又高效又节水。” 看着如今的变化,杨瑞娟笑着感慨。

1963年,她从托儿所调到化工连挖芒硝,后来又到五连看机井,直至1984年退休。

“2001年我们搬进了楼房,生活越来越好,这几十年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让我再选择一次,我还是会选择来到新疆。”杨瑞娟目光坚定地说。

(韩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