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11点,太阳明晃晃地照着大地。记者来到红星二场二连采访无人机植保达人周国军。
“现在种地越来越轻松了,浇水三个动作就能完成,开阀、巡查、关阀。和你聊聊不耽误事。”
周国军的话,引发了几名来连队办事职工的共鸣。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起了种地的变迁。
“周国军最有发言权,种地省事了,他就有功夫挣大钱了。这不,飞机都‘开’上了。”职工打趣道。
“和现在相比,我刚开始种地的时候,的确累。”周国军打开了话匣子。
1990年,19岁的周国军已经是家里主要的劳动力了。
1992年,周国军和姐姐种植的100亩棉花喜获丰收,加上当年棉花市场行情较好,收入了1万元。
周国军摸着了门道,种植技术日益成熟,收入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就在他以为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害,给了他沉重的打击。
1999年6月,棉田像一片望不到边的绿海,棉株们铆足了劲地拔节、展叶,肥嫩的叶片绿得发亮,层层叠叠的枝桠间,蕾铃正鼓着劲儿生长,一眼望去全是蓬勃的生机,连风拂过都带着沉甸甸的希望。
不想进入7月,棉田发生了虫害。棉铃虫啃食叶片、花朵、棉铃,整片棉田长势衰败。周国军背着喷雾器一遍遍地喷药,努力挽救却收效甚微。职工们没有听天由命,大家扎起杨树把子立在地头,诱捕成虫。“每天早上能抓蛾子(棉铃虫成虫)两公斤。”
用尽了一切办法,周国军还是赔了1万多元。
2000年,团场统一种植抗虫棉,之后再也没发生过这样规模的虫害。
这一次,让周国军深刻认识到了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
随着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周国军种植棉花实现了从种到收的“放手”。但种植中的几个关键环节,周国军却抓得很紧,如植保。
“植保关系到棉花一年的收成,可不能马虎。”周国军说。
2016年,有企业来连队推广无人机植保服务,这让周国军眼前一亮。
通过自己使用并见到成效后,2020年,周国军果断决定买台无人机。不仅满足自己的需要,也帮连队职工化控、防病。
2024年,周国军又买了新款机型。“这台无人机载重70公斤,离心喷头,雾化效果好、喷洒更均匀,一次起飞喷洒面积多了近10亩。”周国军说。
周国军还根据连队职工需求,量身定制套餐服务。
“我家要喷叶面肥。”
“地里发现小片红蜘蛛了。”
……
只要一个电话,周国军就会带水带药带机到棉田作业,职工只需要过几天到地里看效果就行。
“他是种地的老把式了,他干活职工都放心。”二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郭建果说。
截至目前,周国军无人机植保累计作业面积2万多亩,较去年同期少了1万多亩。“通过对比说明,全连棉花长势喜人,病虫害发生率低了。”周国军解释道。
广袤田间,大有可为。周国军把在外地打工的儿子周冬琳叫回来,两人一起种棉花、搞植保,年收入18万元。
“今年,儿子已经报名参加新职工招录考试,听说报名的人很多,希望他好好备考,早日成为连队一员。”周国军说。
(程晓桢 张娟 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