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市辖区职工群众分散在80个连队、28个社区,最远的团场距市区近300公里。如何让职工群众少跑路,让信息多跑路,让一站式服务纾解职工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牵挂着师市党委的心。
如今,师市综治中心紧扣“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定位,以规范化建设、智慧化管理、便民化服务三维发力,构建起现代化基层治理体系,让服务职工群众的前沿阵地焕发出新时代的活力。
规范化筑基:让调解有“规矩”更有“温度”
“没想到,这钱真的能要回来!”今年6月,陈某在私营餐馆干了半年,店主承诺月薪6500元,发薪时却缩水成5000元,还以未签合同的原因拒绝支付剩余薪水。陈某急得掉泪,邻居劝她去师市综治中心试一试。
在师市综治中心,专职人民调解员孙洪河、王兴云把陈某和店主请进调解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未签合同要付双倍工资。”孙洪河指着法条说,“成本超支可以协商,但不能单方面克扣。”
经过两个小时的调解,店主当场将剩余薪水支付给陈某,并向调解员说:“多亏了你们的提醒,我差点犯错。”陈某更是激动地握着调解员的手,连连致谢。
这样的场景在调解室时常上演。师市综治中心依托“一厅五室”实体阵地,打造实体化服务阵地。创新性设立职工服务超市、矛盾调解云平台等特色功能区,搭建起涵盖诉求受理、纠纷调解、法律服务、心理疏导、应急指挥的综合服务空间。
同时,还构建了“3+3+3”联动体系(即单位入驻模式:常驻+轮驻+随驻;矛盾纠纷调解方式: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矛盾纠纷风险预警等级:红+黄+蓝),法院、检察院等6部门常驻,人社、住建等8个部门轮驻,律师事务所、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随驻,让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汇成化解纠纷的实效网络。
规范化从不只是冰冷的制度。调解室的百叶窗会调整角度避强光,纸巾盒永远是满的,人民调解员对老人语速慢半拍、对年轻人则更直接……这些细节里的温度,让规矩意识在温情中传递。
智慧化赋能:让纠纷“跑得慢”不如“解得快”
“没想到这么快!”6月12日,陈某反复刷新手机银行APP,3.6万元到账信息跳出来时,他激动地说道。从申请仲裁到公司支付拖欠工资,办完其他事项,只用了15天。
这速度源于师市综治中心“三位一体”智能系统。该案立案时,通过数据共享平台整合信息,汇聚劳动关系证据链,经综合分析研判,给出意见和建议,指出败诉需赔付5.3万元。
仲裁员舒瑞凡说:“调解能少花钱、保信誉。”企业负责人沉默10分钟后表示:“现在转账。”
师市综治中心通过搭建“三位一体”智能系统,依托综治视联网,实现对重点区域的实时监控;借助指挥调度系统,将突发事件响应时间大幅缩短至1分钟;运用“9+X”信息平台,集成15类基础数据,打造社会治理的“数字沙盘”。
“以前是职工群众找上门才知有纠纷,现在是纠纷刚冒头我们就上门。”师市综治中心主任强海霞指着大屏上的“热力图”说,红色(矛盾高发)越来越少,蓝色(平稳)越来越多。1分钟的突发事件响应速度,让不少“小火苗”没燎原就被扑灭。
便民化落地:让服务“暖到心”更“连到底”
“进一扇门办百家事。”师市综治中心大厅悬挂的标语是900余名网格员工作的写照。他们扎根在社区、连队,把职工群众的烦心事变成师市综治中心的心头事。
陈某讨薪时,网格员孟静静一早就收集了他的工牌、聊天记录,那是她走访时见陈某唉声叹气,主动追问记下的;一起纠纷中,网格日志里的“房屋物品清单”写得明明白白,是网格员徐小琴帮助当事人整理时记下的;有人刚进大厅寻求帮助,引导员就递上温水并轻声说道:“先歇会儿,慢慢说。”
500余名“法律明白人”更是成了化解矛盾的“毛细血管”。他们是退休教师、老党员……经培训后都成了“法治宣传员”。红星一场居民老杨,今年已调解了6起邻里纠纷。有户人家在楼道堆积杂物,与邻居引发矛盾。老杨搬个小马扎坐在楼道里劝说:“大家住楼上楼下,得互相体谅。”最后杂物清了,两家人还一起扫了楼道。
围绕职工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师市综治中心构建“135”服务体系,整合12个部门的服务事项,真正做到“进一扇门办百家事”。秉持“接待热心、办理尽心、服务暖心”的“三心承诺”,通过五步闭环管理,全面提升服务质效。
强海霞说:“师市综治中心建立‘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机制,900余名网格员化身‘平安前哨’,及时发现并反馈问题;推行‘说事议事厅’制度,让职工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解决烦心事。同时,开展‘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现已培育500余名,有效提升基层职工群众的法治素养和自我治理能力。”
师市综治中心“三化”建设如明灯照亮职工群众的生活:规范化让调解有“准星”,智慧化让服务有“速度”,便民化让治理有“温度”,三者拧成绳,在师市织出一张“平安网”。
(王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