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初七的师文化馆内灯火璀璨。第十三师新星市与哈密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活动“情满东天山 七夕奇妙游”大型文艺演出如约启幕,从民俗展示、互动预热升温,到文艺演出逐章铺展,舞蹈作为核心表达载体,将“千古的爱”“红色的爱”“青春的爱”串联成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兵团特色、民族风情在七夕夜绽放别样光彩。
文艺演出以开场舞蹈《凤鸣朝阳》正式拉开帷幕。来自河南歌舞剧院的舞者身着流光溢彩的服饰,在灯光流转间舒展身姿——时而如羽翼轻振,时而似朝阳破云。当舞者完成最后一个定格动作时,观众席瞬间爆发出热烈欢呼。
第一篇章:“千古的爱”——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爱的表达
舞蹈化作跨越时空的信使,传递着古典情思与文化韵味。
歌舞《一曲相思》上演,婉转歌声缠绕着灵动舞姿,将古诗词里的相思意娓娓道来。台下观众沉醉其中,不少人不自觉地跟着旋律轻轻点头。
随后,舞蹈《王母宴瑶池》登场,以李商隐的《瑶池》诗意为魂,舞者身姿轻盈、旋转若仙,把神话意境描摹得诗意盎然。台下观众屏息凝视,直到舞蹈结束,掌声才缓缓响起,似是不舍打破这份梦幻的宁静。
第二篇章:“红色的爱”——兵团建设者对家园的爱
舞蹈与歌声成为兵团精神的“记录仪”,唤起人们对屯垦岁月的深情共鸣。舞蹈《天山铸芳华》率先呈现,化作对家园与土地的爱。舞台上,舞者每一个动作都充满力量:扛起坎土曼的坚定、与群众牵手的温情,完美诠释了军民血肉相连的情谊,也让戈壁母亲“在风沙中扎下根须”的故事有了更生动的表达,台下不少观众眼中泛起泪光。
紧接着,歌曲《英雄》响起,激昂旋律与深情演唱传递出对兵团英雄的崇敬。观众们听得心潮澎湃,掌声里满是敬意。
“看了《天山铸芳华》后,一下就回想起了父母经常讲他们当年住地窝子、挖碱滩垦荒地,硬是让戈壁变成粮田的故事,让我对兵团精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观众王玉英激动地说。
第三篇章:“青春的爱”——兵团儿女对祖国的爱
青春视角下,艺术成为家国情怀与青春梦想的纽带。情景剧《青春的爱》上演,用充满活力的表演诠释青春与热爱,台下年轻观众看得格外投入。
舞蹈《胡俑奇妙游》中,舞者化身为“唐三彩胡俑”,舞蹈的灵动与古俑的厚重感巧妙融合,展现了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当舞者模仿古俑姿态列队行礼时,观众席里响起此起彼伏的叫好声,大家仿佛能从舞蹈里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杂技《红旗飘飘》紧随其后,高难度动作既展技艺精湛,又抒爱国赤诚。演员表演高难度动作时,台下观众屏息凝神;动作定格的刹那,掌声与赞叹声同时爆发,连小朋友都兴奋地站起来拍手。
歌曲《为自己鼓掌》响起,师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们用歌声传递青春正能量,台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也跟着旋律轻唱。到西部最需要的地方去,是青春的抉择,更是责任的担当。从唱响的《为自己鼓掌》,到兵团儿女扎根戈壁的坚守,这份精神化作东天山下的实干身影,让爱与奉献在边疆大地生根发芽。
最后的合唱《我爱你中国》彻底点燃全场,观众纷纷起身,跟着旋律拍手跟唱;有人挥舞手机手电筒,点点微光如星辰洒落场馆……欢呼声、歌声、掌声交织,成了七夕夜最动人的交响曲。
夜色渐深,演出落幕,观众的热情仍未褪去,有人围着舞台拍照,有人讨论着最喜欢的节目。这场以多元艺术为媒的七夕盛宴,不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创新表达,更让豫哈、兵地文化交融更具温度,让民族团结的“石榴籽”情谊在东天山下愈发深厚,也让爱与兵团精神在艺术的传递中,抵达更多人心中。
(王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