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暖阳洒满大地,处处是丰收的颜色。
眼前这位中年汉子,脸上刻着风吹日晒的印记,笑起来露出一口白牙——他就是红星四场四连职工孟祥银。
正坐在沙发上翻看旧照片,他笑得爽朗:“这辈子,靠着好政策,靠着‘一亩三分地’,土里种出了‘花’,日子更是过成了‘花’!”
孟祥银是山东菏泽人,家中兄妹六人,他排行老四。
那会儿家里穷,吃饱饭都成了奢望。远在红星四场的舅舅谢怀福写信来:“来新疆,不仅能吃饱,还能挣上钱。”
树挪死,人挪活。1990年1月,孟祥银左手提着半尿素袋行李,右手抱着一床被子,和弟弟孟祥真一同踏上了西行的火车。
初到红星四场,他被分到二连治碱。活儿不轻,可年轻人心里踏实——终于能吃上饱饭了。
第二年,他调去刚组建的四连,大伙儿挤在大通铺里,白天治碱种地,晚上聊家常。
“孟祥银肯干、爱学”,很快就被旁人高看一眼。1993年,凭着这股踏实劲儿,他和比自己小几岁的陈朝霞成了家。
有了小家,孟祥银心里更有了奔头。
那会儿团场党委正推广棉花种植,两口子一合计,决定试一试:“想把日子过得更好。”
他们看准了三个理儿:一是棉花有市场,二是场里有技术指导,三是能挣钱。
可当初四连粘土地多、水位高,棉花偏偏喜旱。夫妻俩商量着把地分两半,大半种葵花,小半试种棉花。
“在老家没种过棉花,两眼一抹黑。”孟祥银坦言,起初只能照葫芦画瓢,老乡们咋干他咋学。
每天天不亮,兜里揣俩馍、一包咸菜,背个水壶就下地,为了不误农时,中午从不回家。
可第一年下来,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埋头干,却因方法不当、管理不科学,卖完棉花一算账,几乎没挣钱。“当初下那么大决心,说不干哪张得了口?”他咬咬牙,“技术不行就学,市场不懂就问!”
打那以后,孟祥银成了团场技术员和老职工的“跟班”,平地、播种、施肥、浇水、除病虫害……样样盯着学;师里、团场的专家来了,他追着问,专家们也不藏私,有啥说啥。
棉花成长的日子里,除了中午回家给孩子们做饭,他和妻子几乎整天“泡”在地里,泥土沾满裤脚,汗水浸透衣衫。
“累”,孟祥银就一个字概括,可这累没白受——老话讲“人不亏地,地不亏人”,土坷垃里终于长出了“金疙瘩”。
1998年,地头收入9000多元,除去花销,他添置了第一台拖拉机。
“种地就得钻进去。”跟着团场组织的学习,他走到哪儿都盯着当地棉花田,和种植户聊田管、聊品种、聊收成。凭着这股钻劲儿,孟祥银渐渐成了连队的致富能手。
他常说:“是大家伙儿帮衬,我家的日子才越来越好。”种地30年,他总结出俩经验:“一是靠品质,二是靠管理。”
2018年改革后,夫妻俩分到两份身份地,干劲更足了。
这两年,年收入稳定在十几万元,前不久专家测产,新品种“耕野13号”亩产测产600公斤。
靠着这些棉花,小车、楼房,该有的都有了。“越挣钱越有奔头,越有奔头越爱干。”人和地成了“良性循环”,地养人,人也用心养地。
如今的红星四场,越来越多的职工群众在岗位上接力打拼,团场发展“多点开花”:滴灌、采棉机、北斗定位……种地成了体面活儿。
秋风拂过,棉田翻涌,仿佛在为这片土地上的奋斗者们,奏响动人的丰收乐章。
(王保宏 谢增杰 王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