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田农场全鑫社区,有位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的老军垦,他就是李青春。从江苏到新疆,从青年到暮年,李青春把一辈子的青春都“种”在了兵团的土地上。
李青春的老家在江苏省邳县占城公社。父亲早逝,母亲独自拉扯他们兄弟二人长大。
1963年8月,从南京某部转业回乡的李青春,偶然听从新疆探亲归来的支边青年说起建设新疆的事情。没有太多犹豫,李青春简单收拾好行李,踏上了西行的列车。
1964年,李青春被分至红星二牧场农业二队,第一项任务就是挖坎儿井。在戈壁滩上与泥土、砂石打交道,汗水浸湿衣衫是家常便饭,但他从没有一句怨言。
1965年,团场要选拔劳动力去条件更艰苦的七角井盐化总厂,李青春没等别人动员,第一个报了名。在盐场,他和工友们3人一组,每天重复着抛盐、搂盐、洗盐的重体力劳动。
对于曾经的苦他只说道:“那年每月能拿50元工资,顶两个人干活,觉得浑身都是劲儿。”
日子在苦干中一天天过去,李青春的踏实肯干被大家看在眼里。1975年,他来到黄田农场,在农业队扛起了种庄稼的担子。“那个时候种的大多数是小麦、苞米,最开心的是有收成的时候。”李青春说。
这份热忱,让他在1979年7月迎来了人生的重要时刻——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写入党申请书时,激动得手都在抖。”李青春回忆道。2018年,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代表赴河南参观红旗渠时,他说,那种心潮澎湃的感觉,与当年入党时一模一样。
李青春还是个好丈夫、好父亲。1967年,他与同为江苏支边家属的王景敏结为夫妻,婚后育有3女。回忆起刚结婚时的日子,王景敏说:“那时候住的房子没有炕,就铺点草当床,条件苦得很,但我们俩感情好,一辈子没红过脸。”
2000年,李青春正式退休,但他“闲不住”的性子没改。主动去渠西队当起了志愿者,每天两到三次的巡逻成了他雷打不动的习惯,管治安、维护秩序、调解邻里矛盾,哪里需要,哪里就有李青春的身影,这一当就是15年。
如今,李青春成了全鑫社区的“红色宣讲员”。在黄田农场开展的各类活动中,他给孩子们讲抗战时期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故事,讲兵团人屯垦戍边的艰苦岁月,引导年轻人珍惜当下、健康成长。
“党对我们的关怀够好。”这是李青春常挂在嘴边的话。从江苏到新疆,从挖坎儿井到开荒种地,从当志愿者到讲红色故事,李青春的一辈子,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每一件平凡的小事里,刻满了对兵团的热爱、对党的忠诚。
(张娟 南希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