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黄田农场始终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紧紧围绕师市党委的决策部署,不断满足团场职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团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文化阵地“活”起来 群众生活“暖”起来
初冬时节,黄田农场七连的农家书屋里暖意融融。书架上各类书籍摆放整齐,几名职工正专注阅读,孩子则在角落的活动区安静写作业。
“如今的书屋不仅是‘充电站’,更是连队的‘文化客厅’。”职工王天泽笑着说,“这里每周还有阅读分享、手工培训,大家愿意来、乐意留。”
农家书屋的“变身”,是黄田农场持续推动文化阵地建设的缩影。今年以来,团场聚焦“职工群众在家门口享文化”需求,持续推进文化设施规范化建设,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目前,农家书屋统一实行“1234”管理模式,确保开放时间固定、服务内容清晰、管理责任到人。
与此同时,团场还依托“三馆”免费开放资源,常态化开展“绿书签”阅读、艺术培训、全民读书月等活动20场次,让文化阵地“用起来、活起来”。
今年5月20日,黄田农场场史陈列馆正式开馆,通过图文、实物、影像等多种形式,全景式再现了过去几代人在开垦荒原、建设家园、推动发展中的奋斗历程。
“看到那些劳动工具,听着老一辈的创业故事,让我更加理解了兵团精神的内涵。”居民汤风莲在参观后感慨道。
截至目前,该馆已接待1200余人次参观学习。
除了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特色载体的激活也成为团场文化阵地建设的一大亮点。团场以7个连史室为核心,打造了“新疆故事、兵团故事”传播平台,结合“一连(社区)一月一活动”机制,推动现代文化深入基层。
民族团结交融“亲”起来 民心相通“融”起来
《石榴籽的心声》诠释民族团结、《同心筑梦》描绘复兴蓝图、《中国话》彰显文化自信……日前,在全鑫社区举办的“情暖重阳·诵读经典”朗诵比赛现场,50余名居民群众坐在一起,共同观看演出。
在这个多民族共居共荣、共事共乐的大家庭里,该社区每年都要举办百家宴、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将大家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交往交流交融中进一步增进彼此感情。
“我们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饭,各族群众不分彼此、互帮互助,我们就是一家人。”居民王广芳说。
今年以来,团场以传统节日和重要纪念日为契机,组织开展“兵地迎新春联欢”“民族团结一家亲”等活动15场次,吸引了各族职工群众的广泛参与,增进了民族情感、促进了文化互通。
在兵地文化融合方面,团场持续深化“五共同一促进”创建,组织艺术团多次赴天山乡榆树沟村、大泉湾乡等地演出,同时邀请地方文化团体来团场交流。
“除日常开展兵地融合活动外,我们还经常交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的经验做法,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哈密市伊州区天山乡榆树沟村党支部书记马依拉·阿不利米提说。
截至目前,兵地双方已开展文化交流活动12场次,在文化、医疗、科技、乡村振兴等领域资源共享,实现了“文化互学、文明共进”。
文旅融合“火”起来 发展动能“强”起来
每到傍晚时分,黄田农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歌声飞扬、笑语不断。舞蹈队裙裾翩跹,八段锦队伍动作整齐,老年棋局对弈正酣……“活动多了,日子更有滋味了!”正在排练舞蹈的居民王秀梅说。
今年以来,黄田农场以活动惠民为抓手,不断丰富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成功举办豫兵诗词大会、“逐梦新时代 音起向未来”歌手大赛、农民丰收节、重阳节等大型文化活动,为文化事业注入活力。
文化的繁荣,离不开人才支撑。团场聚焦基层文化骨干培养,开展社火、木卡姆、剪纸、书法等培训10场次,一批“土专家”“文化能人”脱颖而出,成为基层文化活动的“名人”。
文化遗产也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团场申报的“哈密木卡姆”“葫芦工艺艺术”成功入选兵团级非遗名录,剪纸入选师市级非遗项目。通过“匠心培育”培训、“遗产日”展演等活动,让各族群众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文化自信日益增强。
文化不仅要传承,更要创新。团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扶持本土企业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另一方面联合师市文体广旅局连续举办杏花游园会、桑葚采摘节、庙儿沟露营季、核桃采摘节、广场舞大赛等特色活动,打造独具魅力的文旅IP。
随着“东天山自然地质博览园——新星市博物馆——东疆夏宫·庙儿沟景区——八大石”精品旅游线路的完善,今年以来团场已累计接待游客10万人次,带动消费超2000万元。
“我们将继续围绕推进文化润疆与传承兵团精神,在文化内容创作上,聚焦团场发展历程与职工群众的奋斗故事,多角度、全方位讲好团场故事,让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通过文化载体深入人心;在品牌打造上,强化特色思维,通过旗袍秀、广场演出、体育赛事等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以文化凝聚力增强各族群众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为团场发展注入精神动力。”黄田农场文体广电旅游中心党支部书记孙金侠说。
(张国锋 谢雪倩 郭曼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