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为这片土地的安宁与富饶倾尽所有。”11月9日,今年95岁的红星二场老军垦冯振海坚定地对子女说道。
1949年6月,16岁的冯振海在西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六军十六师四十七团,先后参与西北战役和兰州战役。同年10月,他随部队徒步进军新疆,驻守哈密。1952年,冯振海随部队就地转业,与战友们开启了屯垦戍边的岁月。
修建红星一渠的经历,让冯振海毕生难忘,“32公里的渠道,全靠战士们用独轮车和背架从天山脚下运送石料。没有水泥,我们就用石磨碾制‘代水泥’;缺少工具,就徒手挖碱土、砸芒硝。为防止浇水时陷入碱坑,大家把长棍子绑在腰上互相守护,甚至用嘴来尝土壤,从而判断盐碱改良效果。”
1953年秋,冯振海与妻子朱翠英在地窝子里举行婚礼,战友们送来的毛巾、牙膏便是最珍贵的贺礼。婚后他们育有5个孩子,冯振海常对他们说:“兵团给了我们家,我们就要守好这个家。”
作为连队的文艺骨干,冯振海曾被派往兰州军区学习歌舞乐器。归来后,他担任连队俱乐部主任,和上海支边大学生一起将军垦战士战风沙、斗酷暑的场景编排成文艺节目,给大家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1985年,冯振海离休后主动承担起红星二场红星军垦博物馆的义务讲解工作,把修渠的艰辛、地窝子的生活,生动真实地讲给参观者,这一讲就是30余年。
让冯振海骄傲的是,子女们皆践行着兵团精神。如今,这个拥有18口人的大家庭,在水利、医疗、农业、建筑等不同岗位上发光发热,兵团精神是这个家庭的精神根基,代代相传的好家风则是他们的幸福密码。
冯振海的孙子冯小龙在新疆红星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任职,参与师市城市建设,他常说:“爷爷当年修渠,我现在建房子,都是为了让家乡更好地发展。”
2016年,曾孙冯子严的出生也让这个家庭更添生机。他总爱围在冯振海身边,缠着爷爷讲述红星渠和地窝子的故事。在冯振海的耳濡目染下,冯子严对红色军垦故事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动加入红星二场红星军垦博物馆小小讲解员的队伍,稚嫩的声音里满是认真和憧憬。
看着家人其乐融融、共守边疆,冯振海更加坚信:“只要这份饱含关爱的家风一直延续下去,家庭会更和睦,这片用青春汗水守护的土地,也必将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
(王晓燕)